很高興分享楊季涓參加新北市美術館群展「體育課」。適逢2024年巴黎奧運,鄰近鶯歌國民運動中心的新北市美術館以「體育課」(In Terms of Sport)為題,策劃一檔結合場內(遊樂場、體育館)與場外(城市、街頭)運動的主題展覽,意圖拆解與挑戰當代社會對「體育」的主流想像。
這堂在美術館的體育課,從藝術、建築,和運動的三個案例開展:一件在藝術家富安隼久(Hayahisa Tomiyasu)的鏡頭下,以桌球桌為題卻不打桌球的藝術作品、一座位於巴西聖保羅「SESC Pompéia」,由建築師麗娜·波·芭蒂(Lina Bo Bardi)設計,無法舉辦正規賽事只做休閒使用的社區運動場,以及一位出生於台中,體育即生活,曾代表日本、滿州和台灣參賽,名為張星賢的國家代表隊隊員。三組來自不同時代、地緣、族群,與社會結構的人、事、物,在展覽的第一個展間,為觀眾勾勒出「不只是運動」的體育日常。
以旋轉的動力設備懸吊陶瓷風鈴,擺動出時而和諧,時而雜沓的聲響——既像是運動時無法控制的跳,也像是面臨過於激烈或不安的心情時,緊繃的生理夾雜著嘗試平靜的動作節奏。在展場中,藝術家以《小小的汗水》和《跳得高跑得快》兩組作品,展開一段段以動力驅使的情境敘事。在看似歡樂的遊戲時刻與競賽式的慶典中,體感是並存且難以拆解的。那可能是奮力一搏的激昂情緒;面對速度無力招架的身體與挫折的反應;抑或(出乎預料地)失敗後,流下的快樂與悲傷交雜的淚水。
「Plastonki」(2020)是一種藝術家自創的物種,名字由「Plastic」(塑料)和「Stone」(石頭)組合而成。牠是以陶製成、有著塑料垃圾的外形,生長於沙灘上的奇異種。對於其他生物來說,牠的存在就像是神話里的傳奇角色。從科學角度出發,綜合地質及生物演進脈絡,以詼諧諷刺的口吻言說,藝術家將沙灘上散落的垃圾場景再生於藝術展場,討論堅硬如石的「Plastonki」,究竟從何而來?
呼應新北市美術館園區的熱門景點「戲水沙坑」,《Plastonki的沙坑》從遊樂場的概念出發,為這個物種帶來新的情境。結合沙灘常見的塑料玩具、攀爬向上的牆面岩塊,與行走於該地山區不時會遇見的廢棄陶器等地方「物語」,從海上山的「Plastonki」,帶來了另一種演進的風景。
此外,展覽同步展出多項關於台灣的獨特「體育用品」——蟬聯數十年世界第一的台灣巧固球隊球網、傳承南島語族海洋文化的水上運動支架大洋舟船槳、台灣第一位女性棒球裁判與她不靠競賽獲得的奧運獎杯等,為觀眾帶來一系列既熟悉又陌生的運動故事。
當我們談論「體育」的時候,談的是什麼?當我們觀看「運動」的時候,看的又是什麼?這些交織著身份認同、族群文化、政治背景與社會歷史的展覽敘事,是另一種運動日常,也是一堂堂發生在美術館的,不一樣的「體育課」。
— 文字由新北市美術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