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angMalingue

作為香港藝術界的翹楚,鮑藹倫(1961年出生於香港)通過創作讓觀者意識到個人的物理存在以至其存在意義,就在當下、這裡及我們每個人所佔據的空間以外。鮑氏出生於香港, 1982年於香港理工大學獲得放射診斷專業文憑,隨後進入瑪麗醫院擔任放射科專業醫護人員。同時,出於對專業工作以外的錄像、新媒體藝術,甚至音樂、詩歌、舞台等藝術形式的強烈興趣,她開始涉獵藝術創作。在次之外,鮑藹倫亦參與成立包括錄映太奇、微波國際新媒體藝術節在內的多個重要文化機構,致力於香港藝術及文化上的推廣、策展、教育工作。

作為香港最早活躍於實驗錄像創作的藝術家之一,她於1984年製作了第一部超8格式的錄像作品《手套》。她的早期作品最初在本地的小型放映會與觀眾見面,自1987年起步上國際舞台。在創作了一批單頻道錄像作品後,九十年代初起,鮑藹倫嘗試在錄像創作中融入雕塑、聲音等元素。鮑藹倫的作品始終緊貼時代技術發展,以探索視覺藝術語言的可能性。而她對香港政治環境、社會民生、以及城市人類生活变迁的關注,則是貫穿這逾三十年創作生涯的另一重要母題。

在專業工作與藝術創作之外,鮑藹倫亦致力參與香港藝術及文化的推廣、策展、教育工作。1986年,她與黃志輝、馮美華、毛文羽合力創辦錄映太奇——香港最早的錄像媒體藝術家組織及媒體藝術文獻庫。1996年,她創辦微波國際新媒體藝術節,以展覽、講座、工作坊等多樣形式為香港觀眾一年一度帶來豐富的藝術體驗。鮑藹倫更於2014年同時開始擔任香港藝術發展局電影及媒體藝術組主席,以及西九龍文化區M+博物館的購藏委員會成員。

歸根而言,鮑藹倫是香港藝術界的開創性人物。她編織了一種既引人入勝又突破技術界限的藝術實踐,並時刻保持對社會的反思。此外,在她的日常職業的醫療行為以及發起、領導文化活動的工作而言,她都為社會做出了重要貢獻。由此,鮑氏通過多種途徑和渠道,促使人們探索自我,以及我們所處的不斷更生發展的時代。

鮑藹倫的作品曾參加多個國際重要藝術展和電影節,包括香港國際電影節(1990、1993、1997、2000)、第八屆國際女性影展(西班牙,1992)、哥本哈根文化基金會「貨輪展」(丹麥,1996)、亞太區當代藝術三年展(里斯本,1996)、約翰尼斯堡雙年展(1997)、光州雙年展(2002)、利物浦雙年展(2003)、悉尼國際電影節(2004)等。2001年,她最重要的錄像裝置作品之一《循環影院》首展於第四十九屆威尼斯雙年展香港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