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angMalingue

塑料,玻璃,合成木,是為廉價材料;懸掛,累疊,搭建,是為勞動方式。兩者結合構成何意達(b.1980)的藝術實踐。把偶然拾得的現成物與工作室刻意製作的物件相結合,柔軟的、堅硬的、易碎的、彎曲的、能拉伸的、光滑的、粗糙的,不同屬性的材料被糅合在一起,或懸掛、或倚牆、或垂墜,在空間中以獨特的建築感相並置。

何意達在2016年創作了《無題》系列作品,通過對諸如地毯、玻璃、鐵網、泡沫等一系列現成材料的排列組合,再經過工作室裡的局部加工,作品呈現暫時的穩定狀態,進而形成一種建築性結構。當我們在使用一個“建築”的時候,我們會具體感受到建築內部的結構,空間的分割,以及穿插在建築棱角之間的光線。但在何意達的作品中立面剝除,結構缺失,以框架及簡單的力學原理構建“型”的本身。展示結構的一個側面,甚至把結構徹底暴露,光線毫無障礙地進入結構內部,何意達在她的裝置作品中試圖嘗試一種消除建築符號的建築性結構。

在2015年的作品《提醒-矮(撐你)》和《提醒-長(撐你)》中,這種思路更進一步,“撐”這個抽象的力學概念簡化了“造型”的過程,材料的支撐成為了作品的概念中心。 “撐”是建築背後的基礎物理學原理,失去“撐”,也就是建築的終結。何意達也意指這種終結,她使用脆弱、柔軟的塑料薄膜作為“撐”起玻璃支架的材料,但事實上,彎曲的塑料薄膜是被玻璃支架壓在下面,通過何意達的轉換,塑料薄膜成為具有某種支撐力的建築材料,使得終結成為可能,也是建築符號的終結。引用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築》中的一句話,“建築是造型的事”,在這裡何意達通過建築造型的終結,強調建築符號的消亡。

何意達關注物體內部的物理特性和物體之間的造型關聯,材料有時呈現出疊加或者彎曲的效果,有時甚至就是物體本身的樣子。彌散在物件縫隙之間的是人工勞動。人工勞動作為一種材料之間的黏合劑,通過彎曲、捆綁、倚靠、懸掛這樣動作透露出微弱的人類痕跡,“原始”的生產方式與“文明”的生產方式在此混淆,類似阿甘本所說的“混濁化”。何意達將現代的廉價材料,或是某處尋覓而來的當代工業物品,通過基礎的勞動方式,過程也不涉及更多現代加工工序,僅僅通過最基礎的勞動,將現代的、文明的材料混濁為原始的、基礎的,本來應當通向高大宏偉之途,卻轉向共有和平凡,通過混濁化將神聖性消解,一種反叛由此誕生。

建築符號的消亡,文明崇高的混濁,何意達在兩條線路展開工作,其交匯點在於對市民社會的思考,和對藝術最根本意義的探索。

何意達於1980年生於上海,2007年在英國倫敦切爾西藝術學院獲得學士學位。目前在上海工作生活。她的個展包括:正確的錯位(A + Contemporary,上海,2016);提.防(C-Space,北京,2013)。參加的群展有:林中的樹倒下而沒有人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上海,2018);Condo上海:無靈之靈(馬凌畫廊,上海,2018);轉瞬之間(馬凌畫廊,香港,2017);難看:曖昧的倫理,去階級眼光(剩餘空間,武漢,2016);每日形式(BANK,上海,2016); 煉金術( Between Art Lab,上海,2015),窺視秀(長征空間,北京,2015),+關注(上海當代藝術館,上海,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