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angMalingue

高倩彤在近年常以展覽項目為創作單元,以富有強序列性的藝術實踐探究社會、建築、日常經驗等主題,基於冷峻且克制的後—觀念或後—極少審美角度通過裝置、雕塑、繪畫、攝影、影像等不同形式的作品再現當代社會規訓人類身體的過程及手段,並深入批判被掩蓋、粉飾的現實狀況。長期關注建造—毀 滅、發展—破壞、表象—內在等對立關係,高倩彤的藝術實踐平衡了貌似曖昧的邊界圖景與稜角分明的政治話語。

在早期創作中,高倩彤集中關注「物」帶來的影響,探究私密物品在人們身上所投射的心理作用,以及個人賦予物品的非功能性意義。藝術家以物件為介質近距離觀察城市生活及虛擬現實,緩慢剖析這些物件象徵現實或理想生活的方式,並揭示由「壞圖像」在現實與虛擬之間開闢的存在主義式裂縫。無論是《摩登家居系列》(2013-2015)對裝飾性器皿模糊圖像的關注;《永-久- 的》(2014)、《無敵海景》(2015)等作品體現的觀念性創作手法;「地 底工程不合格」展覽中《24枝管子》等作品編織的政治話語;乃至於出現在高倩彤多個攝影作品中的、代表了公共空間與私密空間分野的窗櫺意象⸺以及被窗戶所捕捉、囚禁、反射的隱秘光芒⸺都代表了高倩彤早期創作的主要方向。

高倩彤在2019年創作了兩個個展項目:分別是在北京掩體空間的「塵埃與瑣事」,以及在香港馬凌畫廊的「適當反應」。這兩次展覽都突出地體現了藝術家對展覽項目整體性的追求,豐富地展現了其藝術實踐在創作主題及形式方法層面蔚為壯觀的演變。「塵埃與瑣事」用透明圍牆嚴苛地劃分了原已逼仄的防空洞空間,將觀眾與包括影像作品、醫用設備、清潔工具、被切割的現成品等諸多物件分隔開。藝術家不再婉轉、間接地呈現其空間經驗,而是凌厲地再現 了其獨特的視角:出現在早期中小尺幅作品中的窗櫺邏輯在這裡直接地變成了包裹並隔絕觀眾與「物」的環境。窗櫺代表的冷酷觀察者角度因觀眾的在場而變得鮮活;醫療標準的清潔感⸺醫療設備及療癒手段也在日後的創作中以愈發明確的方式持續作為材料和主題發展⸺及無法消除的不潔自然在畫地為牢的語境中呈現緊張且死寂的鬥爭態勢。通過悉心安排的空間佈局,高倩彤在 「塵埃與瑣事」中將被具現化為切割與粉碎行為的隱藏暴力逐步呈現在觀眾面前。

「適當反應」同樣大規模地改變了展覽空間的模樣,將大量增添、肆意塗抹的牆體視作是展覽的核心部分。高倩彤對建造過程⸺也就是毀滅過程⸺的長期青睞在展覽中得到迄今為止最充分的體現:藝術家在做的,並不是用藝術作品填充既有空間,而是搭建空間,將作品嵌入牆體,在字面意義上進行建造過程的「再現」實踐。談及對城市建造過程的⻑期興趣時,高倩彤指出,破壞的過程及畫面挖掘了深邃的真實感,「好像這才是這個城市的真實面貌」。混合使用了繪畫及攝影方法、進一步拓展了窗櫺意象的平面作品《從暗到光》 (2019)因此在「適當反應」的獨特語境中獲得了「元繪畫」的屬性,而奇異的《白寶貼照片》(2019)也以極為簡練的方式歸納了高倩彤的標誌性風格:與觸手可及的現實保持長久且堅韌的聯繫,強調目光—景觀與觸覺—身體的深邃辯證關係,在長時間審視自身無意識姿態的同時敏銳地觀察現實瞬息萬變的發展過程。自2020年起,高倩彤進一步在展覽項目中考量全球疫情、區域內政治事件對個人經驗造成的影響,持續檢視社會、政治、文化作為干擾、阻隔、 危險及陷阱的意義。

高倩彤為香港新銳年輕當代藝術家,2009年獲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文學士學位,現於香港生活及工作。其作品曾在本地及國際不同地方展出,包括台中市國立台灣美術館(2021)、北京掩體空間(2019)、香港大館當代美術館 (2018)、曼徹斯特華人當代藝術中心(2017) 等。 她曾獲三亞華宇青年獎評委會特別獎(2016)、香港 Pure Art Foundation 年度資助(2013-2014) 和香港藝術發展局的新苗資助計劃(2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