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angMalingue

返回展覽

地底工程不合格

[08.10.15 – 26.11.15]

(藝術家)

高倩彤

(地點)

馬凌畫廊,香港

(相關文件)

螢光燈束、經像素化的灰階日出畫面和偶遇的路邊情境——這些都是高倩彤的創作元素,構成她以地底工程為課題的一場視覺對話:城市規劃表面的冰山一角,潛藏種種未知的發展軌跡。馬凌畫廊將於2015年10月8日至11月26日呈獻高倩彤(出生於1987年)的首次個展。這位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的新晉本地藝術家尤其關注個人生活狀態。她透過各式媒材探究物件和環境對人所帶來的心理影響,以及它們在居家和城市層面上所實現的特殊功能。

高倩彤將焦點從居家環境移至公共空間:以連接香港與内地的西九龍高鐵項目為中心,藉是次展覽對其迴響作探究,並從個人層面解構箇中對社會關係的潛在影響。踏進畫廊入口的拱門時,猶如步進一個蝸居:一塊普通膠墊平躺在地上,形似司空見慣的半圓門墊的殘餘。相鄰的牆壁懸掛著柯士甸工程區的相片,鋪上藍色的弧形膠條──彩虹似的圖案既是象徵式的歡迎門牌,亦同時影射這項建設背後的期望和願景

觀者穿越正門,置身於僅由螢光燈束以及一組電視機屏幕照亮的展覽空間。高倩彤在探討一個特定環境的同時,亦讓觀者身臨其境。首先呈現於眼前的是一個由舊作《穩定的地面》(2014)演化而成的裝置作品,展出以不穩定的手提鏡頭所捕捉的街頭影像。觀者繼而為一系列經裁剪和放大的灰階圖像著迷:藝術家透過電腦滑鼠在圖像上以太陽為軸心,繪畫出幼細線條而成的交叉。仔細觀察之下,被刻意像素化的太陽更顯模糊,如在模擬著隧道盡頭的光芒。

人造螢光燈照亮每一個充滿違和感的褪色日出,地底的光線便如此衝擊著地面夢一般的景象。經過這組全景式展示的作品,觀者可看到空間的另一端正在播放一段連結場內光線和語境的影片。投映在左壁上的錄像呈現了一雙手,捧著與展覽燈光來源相同的光管。手突然鬆開,任觀者自行想像螢光燈光管立即的下墜。存留下來的燈束便成了照明這一空間的工具。

如此一來,這些燈光的特質、連貫性和運用不僅貫切高倩彤以往對光的勘察,亦成了是次展覽的點睛之處。在此,她一如概往著眼於光在工業環境裡的實際及心理意蘊。更重要的是光與工程的特徵在藝術家安排下作出類比:對路人而言,不可見的工程區蘊釀著無限承諾以及幻想,同時亦代表了一個極為脆弱的概念,當現實清晰起來一切想像都會輕易瓦解。這種脆弱的狀態透過藝術家有系統的破壞和實驗在展覽中迴響,揭示由特定圖像或物件延伸至個體的薄弱。展覽標題中的「不合格」正正呼應了個人的不滿和挫敗感,並暗指種種有負大眾對建構更好的社會環境的冀望。

高倩彤為香港藝術家新銳,展出經歷包括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第8屆海參崴視覺藝術雙年展、香港Para Site藝術空間,以及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等機構。2012年她完成挪威奧爾未克的藝術家駐村計劃,並獲頒獎項如朱氏創作獎(2009)、張氏創作獎(2009)以及高美慶教授藝術贊助基金(2012)。最近她獲頒兩項重要獎金,分別為香港藝術發展局的藝術資助(新苗資助計劃)(2014),以及香港Pure Art Foundation 2013-2014年度資助。高倩彤於香港居住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