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angMalingue

返回展覽

更尖銳的方式

[30.11.21 – 15.01.22]

(藝術家)

高倩彤

(地點)

馬凌畫廊,香港香港仔大生工業大廈12樓B2室

(相關文件)

馬凌畫廊榮譽呈獻高倩彤在畫廊的第三次個展「更尖銳的方式」,展出藝術家為畫廊田灣工作室空間創作的場域特定裝置作品。高倩彤在藝術實踐中長期關注社會空間及日常經驗的政治意義,積極捕捉轉變性時刻,基於冷峻且克制的審美角度以裝置、雕塑、繪畫、攝影、影像等不同形式的作品再現當代社會規訓人類及非人身體的過程及手段。

「更尖銳的方式」呈現高倩彤新近創作的兩組場域特定裝置作品:與展覽同名的《更尖銳的方式》,以及《實驗場》。在窗簾機械裝置《更尖銳的方式》中,高倩彤運用了一般用來粗暴分隔空間的材料——鐵絲圈,將捲曲、帶刺的鐵絲圈製作成垂直懸掛的「窗簾葉片」。此件懸掛於房頂橫梁的窗簾機械裝置反復橫向運動,試圖分隔空間關係及觀察視角,將被動的防禦變為主動的威脅。藝術家在展覽空間四處佈置的《實驗場》則是多組低矮的金屬圍欄,附有各式被切割處理了的瓶狀容器。圍欄構成的矩陣和其中帶有身體意味的容器以藝術家的標誌性風格成為弱結構障礙—回報、危險—安全、毀壞—創造實踐的「實驗場」。

在「更尖銳的方式」中,兩件場域特定作品構成的關係呈現了一種無戲劇性的奇異劇場形式,進一步拓展了高倩彤自2015年以來進行的複雜空間敘事實踐。兩件新作直接呼應了藝術家近年創作的《守護者》(2019)、《臨時儲存》(2019)等作品吊詭的彌散、勾連特質,也與2019年的「適當反應」及「塵埃與瑣事」兩次個人展覽保有緊密且堅韌的聯繫。在前作的基礎上,此次展覽弱化了空間阻隔形式的實體結構,不再以高聳、全面的阻隔形式規限觀眾的身體及運動;同時強調了金屬「尖銳」的特性,明確點出空間冷漠而危險的緣由,反面提示著藝術家在過去實踐中批判的「阻隔即是保護」邏輯,並指向當下世界的虛妄清潔感以及更嚴苛的規條。在「更尖銳的方式」中,高倩彤也進一步發展了其藝術實踐罕見卻重要的元素:人類或非人類身體的存在。無論是在藝術家過去多個影像作品中出現的戴白手套的手,還是近期《硬塊》(2020)作品將建築表面視作皮膚或鮮活器官的隱喻——這些影影綽綽的身體局部在「更尖銳的方式」中轉換成了被切割的、塗有聚維酮碘的瓶狀容器,在強調了傳染性、殘破性及病變潛能的當代語境中激化了關懷、療癒的暴力特質。

高倩彤(生於1987年)為香港新銳年輕當代藝術家,2009年獲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文學士學位,現於香港生活及工作。其作品曾在本地及國際不同地方展出,包括台中市國立台灣美術館(2021)、北京掩體空間(2019)、香港大館當代美術館(2018)、曼徹斯特華人當代藝術中心(2017) 等。 她曾獲三亞華宇青年獎評委會特別獎(2016)、香港 Pure Art Foundation 年度資助(2013-2014)和香港藝術發展局的新苗資助計劃(2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