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angMalingue

返回展覽

大動作

[14.11.19 – 18.01.20]

(地點)

馬凌畫廊,香港

(相關文件)

「大動作」是著名媒體藝術家鮑藹倫 (1961年,生於香港)在香港馬凌畫廊的個展。她今次一反傳統,身份兩用,以策展人身份策劃個展,主軸概念是身體所能與及的。作為香港藝術界的翹楚,鮑藹倫選取一系列她個人的錄像作品,透過注入新(作)元素以及重製過程,以沈浸式裝置形式展出。展覽結合聲影色味,讓觀者意識到個人的物理存在以至其存在意義,就在當下、這裡及我們每個人所佔據的空間以外。

「大動作」的名字起源來自鮑氏於1997年的錄像作品《大運動之紅籌》,作品特意在是次展覽重製並作開場之用,手中一點紅,彷似彗星蹤跡般穿越透明屏幕。遊走於是次展覽中,這裡的氛圍是黑暗的、寧靜的,中間穿插著斷續的感受與思考。

鮑氏於1982年香港理工大學獲得其放射診斷文憑,及後於瑪麗醫院任職放射技師至今,她的工作讓她的日常不斷地接觸人體以及生與死,為她的作品刻下對這些關要題目的印記。鮑氏對藝術形式具有廣泛的興趣,除主要以錄像與新媒體為創作平台,她對音樂、詩歌與舞蹈均有涉獵。她於80年代開始接觸表演及錄像媒體,是亞洲先鋒錄像藝術家之一,作品貼近科技發展,同時關注社會議題。1986年,她與黃志輝、馮美華、毛文羽等共同創辦本地錄像藝術元老組織錄映太奇 (Videotage)。是次展覽作為她的多元生活經驗的反射面,把她的多重身份觀照於創作之中。

結合了她的新舊思維,「大動作」展透示著感性觸覺;1999年的《錄像肚臍》指涉的是當時的科技崛起以及其於民主之中所扮演的角色,裡面糅合著不同的觀點並顧首了大衛·喬斯利的著作《反饋:錄像藝術的媒體生態學》。當電視隨著星塵於黑洞的來生迴轉飛舞之際,錄像本身闡述了生命的流逝、時間及空間旅途或平凡的日常,這些種種建構成我們存活中的世界。另一件是2019的新作《意志的幽靈》,由一道慢慢在牆上溶化的紅蠟與投映的影像所呈現的重疊交錯,它的色調與流動構成穿流著生命的血肉之身,那度熱力增添了現實的存在感,對照著穿插其中的科技痕跡。

就在展覽的轉角位置,是2019年的另一件作品《現實的幽靈》,是較為「輕巧」的光影裝置。作品由一系列的水滴滴向熱板而構成,每一次接觸均以物理性消失而告終;由液態到霧態的轉化過程被快速捕捉下來,並及後通過一系列感應器讓觀眾聽見轉化的聲音。這用以誘發觀眾更細心去觀察展間中的細節,那些淡淡的氣味、這裡的氛圍及在每個角落所存在的,並不單單指涉在畫廊牆壁上的,還有在展間內外所濔漫滲透著的。

是次展覽是一趟旅程,鮑氏抓住我們的身體,讓我們受感著自身的存在,由科技層面去反觀當下我們的形態、由我們而所產生的,以及我們所遺下的。

鮑氏的作品曾參加多個國際重要的藝術展和電影節,包括香港國際電影節(1990、1993、1997、2000)、第八屆國際女性影展(西班牙,1992)、哥本哈根文化基金會「貨輪展」(丹麥,1996)、亞太區當代藝術三年展(里斯本,1996)、約翰尼斯堡雙年展(1997)、光州雙年展(2002)、利物浦雙年展(2003)、悉尼國際電影節(2004)等。2001年,她的重要錄像裝置作品之一《循環影院》首展於第四十九屆威尼斯雙年展香港館。在專業工作與藝術創作之餘,鮑藹倫亦致力參與香港藝術及文化的推廣、策展、教育工作。1986年,她共同創辦了錄映太奇,及後於1996年創辦了微波國際新媒體藝術節,以展覽、講座、工作坊等多樣形式每年為香港觀眾帶來豐富的藝術體驗。鮑氏更於2014年擔任了香港藝術發展局電影及媒體藝術組主席,以及成為西九龍文化區M+博物館的購藏委員會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