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angMalingue

Back to 個展

寫生

[19.07.25 – 30.11.25]

(藝術家)

鄭波

(地點)

斯圖加特美術館,德國斯圖加特Reuchlin街4b

(相關網站)

隨著人類世不斷被探討,人們的注意力轉向了人類中心主義的傲慢以及此前被忽視,甚至被壓抑的非人類的主體性問題,包括植物在政治及審美層面的主體性。這個問題已不再是植物、農作物、森林是否會對於如何應對變化環境做出共同決策,而是這種集體決策將如何工作以及其帶來的感受。當人類面對環境問題做出政治決策時,他們通常僅考慮至多兩種因素,考慮更多的因素會讓整個決策過程變得異常複雜。相較人類而言,森林則會將所有因素均考慮在內。儘管樹木與人類的生物節律無法相提並論,樹木對人類來說看起來像是靜止的雕塑而不是像地衣或苔蘚那樣像是充滿活力的舞者,但森林不得考慮一切。這也正是鄭波的影像裝置《植物的政治生活》(2021-2023)的核心主題之一。這部富有沈思性的長片拍攝於勃蘭登堡州格魯姆辛(Grumsin)的古山毛櫸森林,這是德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地之一。作品的命名直截了當地表達了:植物是政治的載體,其政治和美學行為是在維繫其生存的生態循環中進行自我記錄。

這件分為兩個篇章的影像裝置視覺、概念上均令人著迷。它的靈感來自於一個世紀前的蘇聯先鋒電影,展現了藝術家與頂尖生態學家、植物神經學家(包括植物適應性專家Roosa Laitinen和土壤生態學家Matthias Rillig)之間的探討,如,森林如何進行思考?如何達到共識並處理分歧?如何對不同影響因素進行優先級排序?決策後的執行時間線是什麼樣的?這部影片的出發點並不同於其他作品落在森林是否有政治能動性上,而是這種能動性是如何運作,以及我們可以如何借鑒植物的經驗。因此觀看這部作品將帶來不可逆轉的變革體驗。

與影像裝置一同展出的是藝術家持續創作的八組《寫生》繪畫。鄭波居住在香港大嶼山的鄉村,每天都會帶著一支6B鉛筆和紙張離家進行寫生,用圖畫記錄與他共同生活的樹葉、植物和植被等。藝術家由此來培養自己對於植物政治生活的敏感度和理解,而不進行妄自揣測。這些精細的寫生作品根據節氣被擺放在有粗糙石塊支撐的木板之上,邀請我們跪在軟墊之上近距離欣賞作品,或許一同加入藝術家對植物鄰居的思考。

— 譯自由斯圖加特美術館提供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