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angMalingue

Back to 藝博會

2025 巴塞爾藝術展巴黎展會 | L16

[22.10.25 – 26.10.25]

(藝術家)

趙容翊, 蒂梵妮·鐘, 許鶴溪, 敬美, 山下紘加, 袁遠

(地點)

巴黎大皇宮,Avenue Winston Churchill, 75008, 巴黎, 法國

(相關文件)

馬凌畫廊於2025年度巴塞爾藝術展巴黎展會展出趙容翊、蒂梵妮·鐘、許鶴溪、敬美、山下紘加及袁遠創作的裝置、繪畫及素描作品。

展位亮點包括蒂梵妮·鐘全新創作的綜合媒介裝置《從我母親的珍奇櫃觀察世界》(2025)。這件作品包含蒂梵妮·鐘使用植物、花卉及其母親多年來收集的雜物精細製作的微縮物件;藝術家在日本沖繩石垣市進行研究時收集的珊瑚;其過往藝術計畫遺留的創作材料;岩石、浮木,以及親朋好友捐贈的各式物品。蒂梵妮·鐘奇異的小型雕塑以幽默的方式描繪了這一事實:我們收集匯聚的物件即反映了我們的身份及存在。與此同時,此件作品通過描繪人類對環境的影響、災難性經驗、遷徙與生存經驗、災後重建經驗及征服自然的敘事為這些充滿個人歷史的物件帶來了全新的意義。蒂梵妮·鐘近年持續創作的作品追溯了地球的深度時間、史前新石器時代紀念碑結構以及古代香料貿易的歷史,而《從我母親的珍奇櫃觀察世界》則與其他創作項目一同提醒了我們,人類歷史的印記將進入未來,而我們需要肩負超越人類歷史觀的關懷創造及可持續生態環境的責任。

許鶴溪與繪畫史相溝通,以描繪美學獨特、情感充盈的形式,並探索人類與非人生命的複雜關係。她通過《無題》(2025)繼續拓展其抽象繪畫實踐,讓富有表現性的紅色筆觸與其標誌性的綠色背景相互動,以推動色彩飽和度、強烈度及透明度等方面的形式突破。兩件題為《兔子與叉子》(2025)的作品引用了柴姆·蘇丁創作於1924年的畫作,延展了許鶴溪對動物、狩獵、血肉等主題的長期興趣——她在懷俄明州的生活環境中滿是這些具體的情景和事件——並再次與藝術史中的先例典範進行對話。許鶴溪在創作這些作品時也激活了「條件等色」現象,讓畫作中的某些顏色因光線條件的變化而顯得近似或不同。

敬美充滿心理張力的畫作《娃娃屋》(2025)罕見地從傾斜視角呈現了一個內室場景,場景中心有一座娃娃屋,其後是層疊排列的東方樣式屏風。精細繪製的細節肌理——包括娃娃屋上的細小瓦片、優雅矮桌上的雕刻以及屏風上的修長竹子——亦可見於《書房》(2025)之中,後者將來自東方及西方的珍奇物件、動物及宗教象徵置於一室,並肆意地將它們異域風情化。敬美關注室內空間的時間屬性,而袁遠亦是如此;在《親密的社區》(2017)中,袁遠描繪的深層對象即是塑造空間所需要的悠長時間。這作品探索了繪畫行動本身,以極為精確、細密的筆觸搭建了一個與自身整體性相背離的空間。

趙容翊的《17-129》(2021)可被看作是袁遠「製造空間」繪畫藝術的抽象對立面:兩位藝術家均以深邃的方式探索畫布和顏料塑造時空間的潛能。趙容翊在畫作中強調氣息韻律的明暗起伏,而袁遠則將氣息潛藏於肌理、紋路和物質之中。山下紘加的四幅新作——包括《土歸土》(《土に還る》,2025)及《餌》(《餌》,2025)等——持續描繪人與奇幻現象被遺忘的連結關係,檢視儀式、器用的當代意義,考慮自然力量和超自然存在逐漸退去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