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angMalingue

Back to 藝博會

Art Collaboration Kyoto 2025 | GC22

[13.11.25 – 16.11.25]

(藝術家)

趙容翊, 謝素梅, 山岡嘉里

(地點)

國立京都國際會館 日本京都市左京区岩倉大鷺町422,606-0001

(相關文件)

(相關網站)

馬凌畫廊與SCAI The Bathhouse合作於日本京都Art Collaboration Kyoto 2025藝博會呈現趙容翊、謝素梅及山岡嘉里的攝影及繪畫作品。三位亞裔藝術家創作的多件富有高度沈思性的作品關注自然、生命、記憶,以及人與藝術之間在精神及物質層面的難解關係。

精選作品包括趙容翊(1934-2023)在辭世之前創作的畫作《95-111》(2021)及《3577》(2019)。作為韓國單色畫運動的先鋒,趙容翊與其他同時代藝術家不同;他允許細微深邃的色彩變化在自己的畫面中出現,卻也始終在創作中強調自然的、充滿能量的物質性特質。趙容翊的後期作品絲毫不遜色於他在1970年代創作的畫作:他用標誌性的刮制手法在飽滿鮮活的色域之上製造靈動跳躍的矩陣,以輕盈的色彩變化留下一個又一個獨特的繪畫印記。趙容翊的晚期畫作代表了他在悠長藝術生涯中持續探索呼吸冥想行動的信念,以及在集體秩序與個體自由之間尋找和諧關係的志趣。

謝素梅的《回憶(威尼斯)》(2024)於2024年在馬凌畫廊香港空間「白日夢」個展首次展出。這件作品包括一張照片、一段影像,以及一串玫瑰乾花串成的串珠。對於謝素梅來說,這作品形成了一個在遙遠靜默中迴響的視覺樂章——此作品也象徵了「白日夢」展覽的終結,以及新創作生命的開始。《羅馬(加埃拉)》(2015-2017)及《森林(背光)》(2024)是謝素梅攝影實踐的經典案例;她在過去的二十餘年時間裡持續協調攝影主體與自然及歷史的關係。

榮獲2025年度瑪麗亞·拉斯尼格獎項的山岡嘉里創作的一組共五件牆面作品展現了藝術家獨特的創作形式——將繪畫、攝影及雕塑姿態融為一體——以及她對創作過程中不可控條件及意外事件的深入關注。她使用聚酯薄膜和樹脂製造高度反射性的、幾乎如流體一般的作品表面;另外,她也避免全面控制作品的生成過程,而是通過促成多種條件催生出人意料的創作媒材變化。《20乘20(綠反)》(2006/2022)及《20乘16(黑色乙烯基摺) 》(2015/2024)等作品的基礎,是在山岡嘉里工作室中持續發生緩慢變化的過往作品。在紀錄不可控的化學反應以及嘗試理解飄渺、不穩定圖像的慾望之間,她的獨特藝術直接與觀者展開溝通。

在2025年11月12日至12月3日期間,馬凌畫廊於京都曼殊院為山岡嘉里舉辦她在日本地區的首次個展「Inside Out / Outside In」。山岡嘉里的作品與曼殊院空靈建築的內外環境相呼應,引領觀者在內視與外觀等不同的觀看方式之間游離。山岡嘉里在曼殊院展出的作品將部分暴露在自然環境中,吸納一天不同時刻中的陽光和陰翳,反映隨風流動的事物,把感知體驗與觀者的內在律動相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