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吉藝術實踐的核心,是對雕塑藝術的重新審視,對其三維立體屬性的拓展,以及對雕塑與身體、語境及敘事的關係的協調。作為一系列干預性實踐,她以媒介本身及材料為出發點創作的的裝置、影像及行為表演作品既存在於空間中,也在不斷塑造其所處的空間。于吉在發展自身藝術語言之時通過與形態、物件、人性及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豐富詞彙架構堅實、動人的語句。
貫穿于吉雕塑藝術的,是藝術家對人類身體的認知實踐。無論是塑造肢體部分,或是勾勒身體軀乾外形,于吉創作的雕塑作品均帶有一種細膩而沈重的特質,既像是精細解剖學的分析結果,又帶有曖昧不清的形態,給觀者帶來一種奇異的松脫感——這人體就像是被孕育出來、被掠奪至此的。在創作於2018年的《祭壇—疊影》黑色沙海之內,于吉放置了一系列雕塑及殘缺物件。仔細觀察後,觀眾可辨認出其中的手掌,以及一個類似人體軀乾的結構;作品的表面色彩在溫暖的米色及灰色之間變化。每個作品題目均強調了作品的實體屬性及不在場感,結合「肉」或「疊影」等概念,指向一種魂靈般的存在。同時,這些作品對平衡漫延狀態的關注也強調了一種溫柔的存在形式:每一件作品都與另一個作品元素相依相擁,矗立或傾倒的柱體結構也強調了這種視覺效果。考慮到作品的主要材質是水泥和鐵,這些作品也呈現了一種奇異的飄渺感。
于吉的整個藝術實踐中均可見形象塑造、材料處理及重量幻象的創造性聯繫。以早期作品《綠毛怪》(2016)為例:這作品中的諸多以金屬線懸掛的雕塑元素上布滿暗綠色的苔蘚,既指向了一種「靜物」理念,又因地心引力的作用而輕柔地搖擺——這種微小的運動狀態與《綠毛怪1601號》的紀念碑式堅實屬性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就像是《祭壇—疊影》一樣,這大型作品中滿是精巧的裝置、連接點,不斷推拉多個雕塑結構,將諸多元素緊密地、牢牢地聚集在一起。另外,作品的題目也指向了某個來自異域的人物。觀眾也可明確地意識到,活體生命的確是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除了滿布的苔蘚之外,《綠毛怪》中也滿是或被固定或被隱藏的水果,這些水果就像是其雕塑語言中的標點符號一樣。以此,于吉在生命體及無生命體之間、在因地制宜與深思熟慮之間建立了一種張力關係。
于吉作品的另一個重要元素即是其獨特的材質肌理。在為2017年Hugo Boss亞洲新銳藝術家大獎創作的展覽中,大型裝置《練習曲—慢板 樂章 IV》使用了金屬鏈條材料:如水晶吊燈一般在空中糾纏的鏈條上布滿了鏽跡,也在不斷地吞吐及滴落液態松香。就像是《綠毛怪》中的苔蘚,這奇異的松香元素帶有一種滿溢的粘稠感,為雕塑作品的視覺衝擊力陡添了一層感官屬性。作品因此多了一層有機生長的意味,超越了于吉常用材料——水泥及鐵——的工業建築材料性質。展覽另一現場裝置作品《銀湖》則呈現了一系列印制在透明材料上的黑白色古代遺跡照片。這些照片分布在展覽空間各處,不無反諷意味地懸掛、堆放在富有當代感的建築立柱上。直接放置在展覽空間地面上的,是一系列被破碎結構環繞的人體軀乾雕塑——這些雕塑性元素也強調了一種時間流逝感。在中央區域展現的,是于吉的另一件作品《女巫之石》(2015):在這影像作品中,藝術家本人在台北的七星山里蹣跚前行。
總的來說,作為一名技藝精湛的敘事者,于吉不斷探索人與事物、有機物與無機體、當下與歷史的複雜關係。她創作的每一個物件、裝置及影像均主動地以讓人著迷的方式展現自身,與對材料、肌理、重量及色澤的深邃考慮緊密相連。于吉的作品能夠提供一種實在的、與觀者自身記憶相關的經驗,激發觀者的聯想,同時迫使觀者重新審視空間、身體及時間的關係,重新審視觀者自身的歷史屬性。
于吉在2011年畢業於上海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獲碩士學位。她於2008年在上海共同發起了上午藝術空間,為不同藝術領域的實踐者提供排演的場所。于吉近期個展包括:「藏我於你腹中」,佩奇當代藝術中心,普拉托,義大利(2024);「我們是復形疊影中的一個,我是整體中部分的集合」,上海紐約大學當代藝術中心,上海(2023);「一客,一主,一幽靈」,橘郡藝術博物館,科斯塔梅薩(2023);「貝殼小姐,Δ和兩個O」,CCA柏林當代藝術中心,柏林(2023);「無視陰影」,賽迪HQ畫廊,倫敦(2022);「荒棄的泥土」,奇森黑爾藝術空間,倫敦(2021);「于吉:即興判斷II」,西岸美術館,上海(2021);「Forager」,銅仁路聯華公寓,馬凌畫廊,上海(2020)。
于吉 中國上海、美國紐約, 生於 中國上海, 1985

展覽現場,「蒸發」,馬凌畫廊,香港,2024年。

展覽現場,「蒸發」,馬凌畫廊,香港,2024年。

水泥,棉紗布,UV打印,樹脂,鉛,鐵
18 x 20 x 20 cm
展覽現場,「蒸發」,馬凌畫廊,香港,2024年。

水泥,鉛
Version 2/4
展覽現場,「蒸發」,馬凌畫廊,香港,2024年。

水泥,鉛
Version 4/4
展覽現場,「蒸發」,馬凌畫廊,香港,2024年。

水泥,鐵
13 x 14 x 15 cm
展覽現場,「蒸發」,馬凌畫廊,香港,2024年。

水泥,鐵
13 x 14 x 15 cm
展覽現場,「蒸發」,馬凌畫廊,香港,2024年。

“拔地”,赛迪HQ画廊(伯里街),伦敦,2024
© 于吉。图片由艺术家及赛迪HQ画廊,伦敦提供,摄影:Katie Morrison

“拔地”,赛迪HQ画廊(伯里街),伦敦,2024
© 于吉。图片由艺术家及赛迪HQ画廊,伦敦提供,摄影:Katie Morrison

展覽現場,于吉,《石肉 – 雷瑪 雷瑪 2202》,2022。
水泥、鋼筋;68 x 50 x 50釐米。
上紐ICA,2023年10月12日—2024年1月6日。
攝影:Zhu Zhenyu。
圖片由上紐ICA惠允。

展覽現場:「我們是復形疊影中的一個,我是整體中部分的集合。」
上紐ICA,2023年10月12日—2024年1月6日。
攝影:Zhu Zhenyu。
圖片由上紐ICA惠允。

展覽現場:「我們是復形疊影中的一個,我是整體中部分的集合。」
上紐ICA,2023年10月12日—2024年1月6日。
攝影:Zhu Zhenyu。
圖片由上紐ICA惠允。

展覽現場:「我們是復形疊影中的一個,我是整體中部分的集合。」
上紐ICA,2023年10月12日—2024年1月6日。
攝影:Zhu Zhenyu。
圖片由上紐ICA惠允。

「希克獎2023」展覽現場,2023年。
攝影:梁譽聰。
圖片致謝香港M+。

「希克獎2023」展覽現場,2023年。
攝影:梁譽聰。
圖片致謝香港M+。

「希克獎2023」展覽現場,2023年。
攝影:梁譽聰。
圖片致謝香港M+。

「Yu Ji: A Guest, A Host, A Ghost」展覽現場,橙縣美術館,2023。
圖片由橙縣美術館提供。
攝影:Yubo Dong,ofstudio。

「Yu Ji: A Guest, A Host, A Ghost」展覽現場,橙縣美術館,2023。
圖片由橙縣美術館提供。
攝影:Yubo Dong,ofstudio。

「Yu Ji: A Guest, A Host, A Ghost」展覽現場,橙縣美術館,2023。
圖片由橙縣美術館提供。
攝影:Yubo Dong,ofstudio。

「Yu Ji: A Guest, A Host, A Ghost」展覽現場,橙縣美術館,2023。
圖片由橙縣美術館提供。
攝影:Yubo Dong,ofstudio。

由美國紐約高線公園委託創作

「于吉:即興判斷 II」展覽現場,蓬皮杜中心x西岸合作項目。
西岸美術館,上海,中國,2021年。
攝影:張宏。

「于吉:即興判斷 II」展覽現場,蓬皮杜中心x西岸合作項目。
西岸美術館,上海,中國,2021年。
攝影:張宏。

「于吉:即興判斷 II」展覽現場,蓬皮杜中心x西岸合作項目。
西岸美術館,上海,中國,2021年。
攝影:張宏。

「于吉:即興判斷 II」展覽現場,蓬皮杜中心x西岸合作項目。
西岸美術館,上海,中國,2021年。
攝影:張宏。

2021新美術館三年展 「軟水硬石」展覽現場,新美術館,紐約,2021年。
圖片由新美術館提供,攝影:Dario Lasagni。

2021新美術館三年展 「軟水硬石」展覽現場,新美術館,紐約,2021年。
圖片由新美術館提供,攝影:Dario Lasagni。

水泥, 黃沙, 金屬
整體: 75 x 45 x 65 cm
組件(上): 40 x 30 x 25 cm
組件(下): 35 x 55 x 60 cm



水泥,鐵
65 x 40 x 33 cm

「Forager」,聯華公寓,銅仁路,上海,中國,2020

「Forager」,聯華公寓,銅仁路,上海,中國,2020

「Forager」,聯華公寓,銅仁路,上海,中國,2020

「Forager」,聯華公寓,銅仁路,上海,中國,2020

「Forager」,聯華公寓,銅仁路,上海,中國,2020

第58屆威尼斯雙年展「願你生活在有趣的時代」,威尼斯,意大利,2019。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第58屆威尼斯雙年展「願你生活在有趣的時代」,威尼斯,意大利,2019。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第58屆威尼斯雙年展「願你生活在有趣的時代」,威尼斯,意大利,2019。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第58屆威尼斯雙年展「願你生活在有趣的時代」,威尼斯,意大利,2019。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熵」,林冠藝術基金會, 北京,2018。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水泥、石膏、鐵,111×28×61cm。「熵」展覽現場,林冠藝術基金會, 北京,2018。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鐵鏈、樹脂、鬆香、油灰,尺寸可變。「HUGO BOSS 亞洲新銳藝術家大獎」展覽現場,上海外灘美術館,中國,2017

現場裝置,絲網印刷、透明軟玻璃,尺寸可變。「HUGO BOSS 亞洲新銳藝術家大獎」展覽現場,上海外灘美術館,中國,2017

現場裝置,絲網印刷、透明軟玻璃,尺寸可變。「HUGO BOSS 亞洲新銳藝術家大獎」展覽現場,上海外灘美術館,中國,2017

錄像。「HUGO BOSS 亞洲新銳藝術家大獎」展覽現場,上海外灘美術館,中國,2017

「HUGO BOSS 亞洲新銳藝術家大獎」,上海外灘美術館,中國,2017

「何不再問:正辯,反辯,故事」,第十一屆上海雙年展,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上海,中國,2016

水泥、鐵條、木頭、石子等,98×155×48cm。「何不再問:正辯,反辯,故事」,第十一屆上海雙年展展覽現場,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上海,中國,2016

水泥、黃沙、鐵絲網,125×120×85cm。「何不再問:正辯,反辯,故事」,第十一屆上海雙年展展覽現場,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上海,中國,2016

石膏、鐵絲網、頭髮、麻絲,160×60×130cm。「何不再問:正辯,反辯,故事」,第十一屆上海雙年展展覽現場,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上海,中國,2016

丙烯、水泥、鋼筋、黃沙、石子、青苔,#3:130×80×8cm;#4:165×60×8cm。「何不再問:正辯,反辯,故事」,第十一屆上海雙年展展覽現場,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上海,中國,2016

丙烯、水泥、鋼筋、黃沙、石子、青苔、蘋果、棉繩,116×80×8cm。「何不再問:正辯,反辯,故事」,第十一屆上海雙年展展覽現場,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上海,中國,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