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建穎1987年生於南投,現生活工作於台北。他在2013年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碩士班。曾建穎的創作以水墨膠彩與陶瓷雕塑為主,融合東方古典媒材與當代視覺語彙,透過感官經驗探討身體、精神性與社會處境之間的張力。作品常在具象與抽象之間游移,呈現物質性與心理狀態交錯的詩性結構。
曾建穎近年個展包括:「旁觀他人之幸福」,Longlati經緯藝術中心,上海(2025);「木與夜孰長」,亞紀畫廊,台北(2022);「惡托邦」,赤粒藝術,台北(2020);「顛倒夢想」,赤粒藝術,台北(2017)。近年曾參加的聯展包括:「喧囂的孤獨:臺灣膠彩百年尋道」,臺北市立美術館,台北(2024);「這裡,哪裡,那裡」,阿爾敏·萊希,上海(2024);「禽獸不如——台灣美術雙年展」,國立臺灣美術館,台中(2020);「光合作用 II」,曼谷藝術文化中心 & 驕陽基金會,曼谷(2019);「記憶的交織與重疊——後解嚴臺灣水墨」,國立臺灣美術館,台中(2016)等。曾建穎的作品已被納入多個國際機構收藏之中,包括Space K,首爾,韓國;白兔美術館,悉尼,澳洲;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台灣;池上穀倉藝術館,台東,台灣;國立台灣美術館,台中,台灣;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台灣。
曾建穎曾獲台灣文化部「MIT新人特區」(2015)以及亞洲文化協會獎助(2017)。
曾建穎 台灣台北, 生於 台灣南投, 1987

展覽現場,馬凌畫廊於首爾弗里茲藝術博覽會,2025
攝影:Andrea Rossetti

曾建穎,《加倍佳》,2025
紙本設色、墨、礦物顏料
108 x 76 cm
42 1/2 x 30 3/4 in

曾建穎,《啞謎》,2025
紙本設色、墨、礦物顏料
163 x 125 cm
64 1/8 x 49 1/4 in

展覽現場,馬凌畫廊於首爾弗里茲藝術博覽會,2025
攝影:Andrea Rossetti

55 1/8 x 55 1/8 in

展覽現場,馬凌畫廊於首爾弗里茲藝術博覽會,2025
攝影:Andrea Rossetti

42 1/2 x 30 3/4 in

曾建穎,《敢曝》,2025
紙本設色、墨、礦物顏料
108 x 78 cm
42 1/2 x 30 3/4 in

曾建穎,《迷彩》,2025
紙本設色、墨、礦物顏料、金屬泥
108 x 78 cm
42 1/2 x 30 3/4 in

展覽現場,馬凌畫廊於首爾弗里茲藝術博覽會,2025
攝影:Andrea Rossetti

曾建穎,《琥珀》,2024
紙本設色、墨、礦物顏料、金箔、銀箔、黑箔
120 x 90 cm
47 1/4 x 35 3/8 in

曾建穎,《冷凝》,2025
紙本設色、墨、礦物顏料、金箔、銀箔、金屬箔
135 x 90 cm
53 1/8 x 35 3/8 in

展覽現場,馬凌畫廊於首爾弗里茲藝術博覽會,2025
攝影:Andrea Rossetti


曾建穎,《夏至》,2025
紙本設色、墨、礦物顏料、金箔
157 x 95 cm
61 3/4 x 37 3/8 in

《三稜鏡》
2024
紙本設色、墨、礦物顏料
97 x 278 cm
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展覽現場
《如果我們的語言是⋯⋯》,2025,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台北,台灣
圖片由C-LAB提供,攝影:片子國際呂國瑋 One Work Goway LU

展覽現場
《如果我們的語言是⋯⋯》,2025,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台北,台灣
圖片由C-LAB提供,攝影:片子國際呂國瑋 One Work Goway LU

展覽現場
《如果我們的語言是⋯⋯》,2025,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台北,台灣
圖片由C-LAB提供,攝影:片子國際呂國瑋 One Work Goway LU

《虛言》,2023
《如果我們的語言是⋯⋯》,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台北,台灣
圖片由C-LAB提供,攝影:片子國際呂國瑋 One Work Goway LU

展覽現場
《如果我們的語言是⋯⋯》,2025,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台北,台灣
圖片由C-LAB提供,攝影:片子國際呂國瑋 One Work Goway LU

展覽現場
《如果我們的語言是⋯⋯》,2025,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台北,台灣
圖片由C-LAB提供,攝影:片子國際呂國瑋 One Work Goway LU

展覽現場
《如果我們的語言是⋯⋯》,2025,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台北,台灣
圖片由C-LAB提供,攝影:片子國際呂國瑋 One Work Goway LU

《白灼》,2025
《如果我們的語言是⋯⋯》,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台北,台灣
圖片由C-LAB提供,攝影:片子國際呂國瑋 One Work Goway LU

展覽現場
《旁觀他人之幸福》,2025,經緯藝術中心,上海,中國
圖片由經緯藝術中心提供

展覽現場
《旁觀他人之幸福》,2025,經緯藝術中心,上海,中國
圖片由經緯藝術中心提供

展覽現場
《旁觀他人之幸福》,2025,經緯藝術中心,上海,中國
圖片由經緯藝術中心提供

展覽現場
《旁觀他人之幸福》,2025,經緯藝術中心,上海,中國
圖片由經緯藝術中心提供

《踏青》
2024
紙本設色、墨、礦物顏料
109 x 78.5 cm (each), diptych
致謝藝術家、阿爾敏·萊希與亞紀畫廊
攝影:朱淇宏

展覽現場
《旁觀他人之幸福》,2025,經緯藝術中心,上海,中國
圖片由經緯藝術中心提供

展覽現場
《旁觀他人之幸福》,2025,經緯藝術中心,上海,中國
圖片由經緯藝術中心提供

《夕陽無限好》
紙本設色、墨、礦物顏料
96 x 125 cm
致謝藝術家、阿爾敏·萊希與亞紀畫廊
攝影:朱淇宏

展覽現場
《身體廟宇》,2024 – 2025
陳鉛筆故居,嘉義市,台灣
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展覽現場
《身體廟宇》,2024 – 2025
陳鉛筆故居,嘉義市,台灣
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展覽現場
《身體廟宇》,2024 – 2025
陳鉛筆故居,嘉義市,台灣
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展覽現場
《身體廟宇》,2024 – 2025
陳鉛筆故居,嘉義市,台灣
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展覽現場
《身體廟宇》,2024 – 2025
陳鉛筆故居,嘉義市,台灣
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展覽現場
《Art Collaboration Kyoto》,2024,京都,日本
亞紀畫廊
圖片由亞紀畫廊及藝術家提供

展覽現場
《Art Collaboration Kyoto》,2024,京都,日本
亞紀畫廊
圖片由亞紀畫廊及藝術家提供

展覽現場
《Art Collaboration Kyoto》,2024,京都,日本
亞紀畫廊
圖片由亞紀畫廊及藝術家提供

展覽現場
《Art Collaboration Kyoto》,2024,京都,日本
亞紀畫廊
圖片由亞紀畫廊及藝術家提供

展覽現場
《Art Collaboration Kyoto》,2024,京都,日本
亞紀畫廊
圖片由亞紀畫廊及藝術家提供

展覽現場
《Here, Where, There?》,2024
阿爾敏·萊希上海,中國
圖片由阿爾敏·萊希(上海)及藝術家提供

展覽現場
《Here, Where, There?》,2024
阿爾敏·萊希上海,中國
圖片由阿爾敏·萊希(上海)及藝術家提供

展覽現場
《Here, Where, There?》,2024
阿爾敏·萊希上海,中國
圖片由阿爾敏·萊希(上海)及藝術家提供

展覽現場
《IMAGRATION》,2023
Gallery COMMON x 亞紀畫廊,台北,台灣
圖片由Gallery COMMON及亞紀畫廊及藝術家提供

展覽現場
《IMAGRATION》,2023
Gallery COMMON x 亞紀畫廊,台北,台灣
圖片由Gallery COMMON及亞紀畫廊及藝術家提供

展覽現場
《IMAGRATION》,2023
Gallery COMMON x 亞紀畫廊,台北,台灣
圖片由Gallery COMMON及亞紀畫廊及藝術家提供

展覽現場
《IMAGRATION》,2023
Gallery COMMON x 亞紀畫廊,台北,台灣
圖片由Gallery COMMON及亞紀畫廊及藝術家提供

展覽現場
《IMAGRATION》,2023
Gallery COMMON x 亞紀畫廊,台北,台灣
圖片由Gallery COMMON及亞紀畫廊及藝術家提供

展覽現場
《IMAGRATION》,2023
Gallery COMMON x 亞紀畫廊,台北,台灣
圖片由Gallery COMMON及亞紀畫廊及藝術家提供

展覽現場
《逆形》,2022
世界畫廊,香港
圖片由世界畫廊及藝術家提供

展覽現場
《逆形》,2022
世界畫廊,香港
圖片由世界畫廊及藝術家提供

展覽現場
《逆形》,2022
世界畫廊,香港
圖片由世界畫廊及藝術家提供

展覽現場
《逆形》,2022
世界畫廊,香港
圖片由世界畫廊及藝術家提供

(細節)
《逆形》,2022
世界畫廊,香港
圖片由世界畫廊及藝術家提供

展覽現場
《木與夜孰長》,2022
亞紀畫廊,台北,台灣
圖片由亞紀畫廊提供。攝影:Ross Wang

展覽現場
《木與夜孰長》,2022
亞紀畫廊,台北,台灣
圖片由亞紀畫廊提供。攝影:Ross Wang

展覽現場
《木與夜孰長》,2022
亞紀畫廊,台北,台灣
圖片由亞紀畫廊提供。攝影:Ross Wang

展覽現場
《木與夜孰長》,2022
亞紀畫廊,台北,台灣
圖片由亞紀畫廊提供。攝影:Ross Wang

展覽現場
《木與夜孰長》,2022
亞紀畫廊,台北,台灣
圖片由亞紀畫廊提供。攝影:Ross Wang

展覽現場
《木與夜孰長》,2022
亞紀畫廊,台北,台灣
圖片由亞紀畫廊提供。攝影:Ross Wang

展覽現場
《木與夜孰長》,2022
亞紀畫廊,台北,台灣
圖片由亞紀畫廊提供。攝影:Ross Wang

展覽現場
《木與夜孰長》,2022
亞紀畫廊,台北,台灣
圖片由亞紀畫廊提供。攝影:Ross Wang

展覽現場
《木與夜孰長》,2022
亞紀畫廊,台北,台灣
圖片由亞紀畫廊提供。攝影:Ross Wang

展覽現場
《木與夜孰長》,2022
亞紀畫廊,台北,台灣
圖片由亞紀畫廊提供。攝影:Ross Wang

展覽現場
《木與夜孰長》,2022
亞紀畫廊,台北,台灣
圖片由亞紀畫廊提供。攝影:Ross Wang

展覽現場
《木與夜孰長》,2022
亞紀畫廊,台北,台灣
圖片由亞紀畫廊提供。攝影:Ross Wang

展覽現場
《木與夜孰長》,2022
亞紀畫廊,台北,台灣
圖片由亞紀畫廊提供。攝影:Ross Wang

展覽現場
《台灣美術雙年展 -「禽獸不如」》,2021
國立臺灣美術館,台中,台灣
圖片由藝術家提供。攝影:朱淇宏

展覽現場
《台灣美術雙年展 -「禽獸不如」》,2021
國立臺灣美術館,台中,台灣
圖片由藝術家提供。攝影:朱淇宏

展覽現場
《台灣美術雙年展 -「禽獸不如」》,2021
國立臺灣美術館,台中,台灣
圖片由藝術家提供。攝影:朱淇宏

展覽現場
《台灣美術雙年展 -「禽獸不如」》,2021
國立臺灣美術館,台中,台灣
圖片由藝術家提供。攝影:朱淇宏

展覽現場
《台灣美術雙年展 -「禽獸不如」》,2021
國立臺灣美術館,台中,台灣
圖片由藝術家提供。攝影:朱淇宏

展覽現場
《台灣美術雙年展 -「禽獸不如」》,2021
國立臺灣美術館,台中,台灣
圖片由藝術家提供。攝影:朱淇宏

展覽現場
《台灣美術雙年展 -「禽獸不如」》,2021
國立臺灣美術館,台中,台灣
圖片由藝術家提供。攝影:朱淇宏

展覽現場
《惡托邦》,2020
赤粒藝術,台北,台灣
圖片由赤粒藝術提供

展覽現場
《惡托邦》,2020
赤粒藝術,台北,台灣
圖片由赤粒藝術提供

展覽現場
《惡托邦》,2020
赤粒藝術,台北,台灣
圖片由赤粒藝術提供

展覽現場
《惡托邦》,2020
赤粒藝術,台北,台灣
圖片由赤粒藝術提供

展覽現場
《惡托邦》,2020
赤粒藝術,台北,台灣
圖片由赤粒藝術提供

展覽現場
《惡托邦》,2020
赤粒藝術,台北,台灣
圖片由赤粒藝術提供

展覽現場
《惡托邦》,2020
赤粒藝術,台北,台灣
圖片由赤粒藝術提供

展覽現場
《惡托邦》,2020
赤粒藝術,台北,台灣
圖片由赤粒藝術提供

展覽現場
《古今一:超越》
亞紀畫廊,台北,台灣
圖片由赤粒藝術提供

展覽現場
《古今一:超越》
亞紀畫廊,台北,台灣
圖片由赤粒藝術提供

展覽現場
《古今一:超越》
亞紀畫廊,台北,台灣
圖片由赤粒藝術提供

展覽現場
《古今一:超越》
亞紀畫廊,台北,台灣
圖片由赤粒藝術提供

展覽現場
《古今一:超越》
亞紀畫廊,台北,台灣
圖片由赤粒藝術提供

《借火》
2019
紙本設色、墨、礦物顏料
77.5 x 88 cm;30 1/2 x 34 5/8 in
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大暑》
2019
紙本設色、墨、礦物顏料
141 x 78.5 cm;55 1/2 x 30 7/8 in
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女會員》
2019
紙本設色、墨、礦物顏料
77.5 x 88 cm;30 1/2 x 34 5/8 in
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後山渠》
2019
雲肌麻紙、墨、礦物顏料、銀箔
140 x 56 cm;55 1/8 x 22 in
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紀念品》
2019
紙本設色、墨、礦物顏料
95.5 x 76 cm;37 5/8 x 29 7/8 in
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裝束》
2019
紙本設色、墨、礦物顏料
87 x 78.5 cm;34 1/4 x 30 7/8 in
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世界池》
2017
紙本膠彩、墨、礦物顏料
125 x 237 cm;49 1/4 x 93 1/4 in
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世界池》
2017
紙本膠彩、墨、礦物顏料
125 x 237 cm;33 1/2 x 61 3/8 in
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壁花》
2017
紙本膠彩、墨、礦物顏料
25.5 x 39 cm;10 x 15 3/8 in
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桑拿》
2017
紙本膠彩、墨、礦物顏料
142.5 x 77 cm;56 1/8 x 30 1/4 in
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直系男丁》
2017
紙本膠彩、墨、礦物顏料
143 x 95 cm;56 1/4 x 37 3/8 in
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自體擁抱》
2017
紙本膠彩、墨、礦物顏料
D 74 cm;D 29 1/8 in
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女強人》
2016
絹本膠彩、墨、礦物顏料
39 x 30 cm;15 3/8 x 11 3/4 in
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男孩肖像》
2016
雲肌麻紙、膠彩、墨、礦物顏料、金箔、銅箔
34.5 x 27.5 cm;13 5/8 x 10 7/8 in
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風聲》
2016
紙本膠彩、墨、礦物顏料、金屬泥
26 x 39 cm;10 1/4 x 15 3/8 in
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餵食》
2016
紙本膠彩、墨、礦物顏料、銀泥
26 x 39 cm;10 1/4 x 15 3/8 in
圖片由藝術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