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angMalingue

輪胎橡膠、水泥、木頭、塑料盆、繩子、似是而非的廚房金屬製品和容器,通過在空間裡不同的組合和陳列方式,同時調動色彩的搭配,被呈現出一種簡陋但不同尋常的美感。這是菲利普·黎的作品給觀眾的最初感受。隨著對他作品的深入觀察,繼而獲得超出視覺之外的,對作品的觸覺、溫度、重量感、緊張感這些與身體感受相關的聯想,在沉浸在藝術家製造的場域之後,觀眾甚至會感受到來自作品內部或是作品與作品之間的,類似舞蹈中的編舞,音樂中的節奏那樣,藝術家在空間中對物件獨特的安排和對造型的控制。

1969年生於馬來西亞吉隆坡,在英國切爾西藝術與設計學院分別獲得了藝術學士和碩士學位,菲利普·黎多年來一直生活和工作在倫敦。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極簡主義、意大利貧窮藝術和日本物派對他的影響,他既利用現成品也使用原始材料,還會設計製造一些造型簡約、功能曖昧的幾何形物件。他會在作品中利用自然規律來進行創作,懸掛的物體受重力作用而自然下墜,例如在作品《無題》(Untitled,2016)中殘留於懸掛的塑料盆裡的大米,作品《無題》(Untitled ,2011)中被懸掛在木製框架上的燈具和鋁製烹飪鍋;或是人為改變物體的物理性質以此凸顯作品暗含的張力,作品《希望我能盡快到達》(I hope I shall arrive soon , 2014)中被捲曲捆綁的輪胎橡膠。他注重物的存在、空間的場域和觀者的意識之間的關聯,作品是在一個系統中建構,物體非單獨存在,這個系統更注重其外形之外的深度和延伸,它可以激發一種與世界本身的直接和互動性聯繫。在他的作品中一個物體不再是它本身,而是包含了其周圍存在與非存在的分析與概念,他思索物質如何在時間和空間中建立關聯。

菲利普·黎的藝術靈感來自生活中他與周圍環境或情景的偶遇,通過與圖像、街道、公共空間中的各種相遇,他獲得了一種極其個人的藝術描述的生產方式。他對空間中的不確定性深感興趣,觀察我們與身邊的物件、圖像和空間的關係,並試圖進行重新整理和配置,他時常將他的想法,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對這種關係的習慣性思考相對照,並探尋簡單的物質屬性,即物件是如何被形態化,又如何為人類所感知的。

菲利普·黎的作品曾在世界範圍內多家畫廊和藝術機構進行過展示,其中包括倫敦卡姆登藝術中心(Camden Arts Centre)(2014)、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2010)、格拉斯哥傳播畫廊(Transmission Gallery)(2009)、倫敦繪畫室藝術空間(Drawing Room)(2005)、倫敦海沃德美術館(Hayward Gallery)(1999)、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1998)和倫敦當代藝術中心(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Arts, ICA)(1995)。菲利普·黎的作品已經分別被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英國藝術委員會(Art Council)、倫敦卡姆登藝術中心、美國高斯-邁克爾基金會(Goss-Michael Foundation)、意大利諾馬斯基金會(Nomas Foundation)和墨西哥Jumex藝術博物館永久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