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angMalingue

返回展覽

東南亞批判性辭典之八:小斜方截半立方體

[25.03.19 – 17.05.19]

(藝術家)

何子彥

(地點)

馬凌畫廊,香港

(相關文件)

馬凌畫廊(香港)很榮幸呈獻「東南亞批判性辭典之八:小斜方截半立方體」,作為世界知名藝術家何子彥(生於1976年,新加坡)的持續性項目《東南亞批判性辭典》(2012-現在)的又一新篇章 。該項目以有機體的姿態不斷演化,就「東南亞」的多元區域概念產生和啟發批判性的對話。基於「東南亞」一詞的普遍性,何子彥致力探討在語言、宗教和政治不統一的環境裏, 是什麽構成了東南亞這一整體。此次展覽屬於「無盡個可能的『東南亞』系列」[1] 之一,在術語和地域層面上形成藕斷絲連的關係狀態。

何子彥如此形容《東南亞批判性辭典》:「一個長期調研的平台,是未來項目的起源地,是口述軼事的蒙太奇機器」[2]。從何子彥在香港亞洲藝術文獻庫的藝術家駐留項目開始,它囊括了文字、音樂和在線影像,由算法不斷對素材進行篩選,彙編成26個A到Z的詞條。本次展覽由一個視頻和幾組裝置作品組成,從小斜方截半立方體的定義入手,這個阿基米德立體的26面正好呼應了26個拉丁字母,爲《東南亞批判性辭典》奠定基礎。

在展廳的最後一個空間,展覽的中心作品爲一個利用算法編輯創作的視頻在定制的黑房裏無限循環播放。由Jan Gerber和Sebastian Lütgert 創建的算法不斷隨機篩選何子彥從互聯網彙集的錄像資料,同時指令閃爍的LED燈與視頻的互動,配合著項目合作者、新加坡音樂人巴尼•海卡爾或反覆唸誦、或喃喃細語的配音。

貫穿著展覽空間是一組新製作的燈箱,將《東南亞批判性辭典》的創作過程和精萃活靈活現:《東南亞批判性辭典:小斜方截半立方體(骰子)》(2019)彙集26個圖像,各代表著一個字母,透過算法形成一顆活動的26面骰子。《東南亞批判性辭典:小斜方截半立方體(平面)》(2019)則代表著二維版本的小斜方截半立方體,鼓勵觀者自行透過聯想將其重新組合。另外兩個燈箱利用光柵技術層疊26個圖像,都代表著屬於《東南亞批判性辭典》的截幀、文字和詞條。

「東南亞批判性辭典之八:小斜方截半立方體」延續了何子彥充滿巧思的創作脈絡,參考一系列文學、藝術史和音樂的文獻,一種被擴大強化的模糊、戲劇性和不安的感受充斥於其中。何子彥藉由身心兩方面來調動觀眾多種感知,並促使其思考那些我們已知的和更為重要的未知。誠然,此次展出的新作、《東南亞批判性辭典》系列以至其延伸項目皆可以被描述為「無數微粒的雲集,有着不斷變化的形狀」[3],賦予詮釋方法以新的層次和發現。

何子彥的作品是一種多重的複合物,是參與、是讀物也是體驗。何子彥基於細緻謹慎的試驗性研究進行創作,使其作品更像是來自一位真正的學者,或是一位嫻熟的敘述能手。然而根據其自己的描述,「發掘文獻資料絕非我創作中的重中之重。我一直在試圖以一個或許對這些資料一無所知但極具想像力的旁觀者來進行創作。」[4] 這一自評讓我們意識到,何子彥的藝術實踐並非關於那些我們已知的事物,而是在為我們打開一扇通向未知的大門。

何子彥曾在世界多地舉辦個展,包括漢堡藝術協會(2018)、上海明當代美術館(2018)、橫濱表演藝術論壇(2018)、香港亞洲藝術文獻庫(2017)、東京森美術館(2012)、悉尼藝術空間(2011)、阿德萊德南澳大利亞當代藝術中心(2010)。此外,何子彥曾代表新加坡參加2011年第54屆威尼斯雙年展。其群展包括沙迦雙年展(2019)、光州雙年展(2018)、新加坡國家美術館(2018)、達卡藝術峰會(2018)、柏林世界文化宮(2017)、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2016)、布里斯班現代美術館(2016)、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2015)、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2013)、廣州時代美術館(2013)和鹿特丹維特·德維茨當代藝術中心(2012)等。其還曾多次參加國際電影節,包括美國帕克城舉行的2012年辛丹斯電影節、2009年第6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和2009年第41屆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導演雙周單元。何子彥曾於2017年完成香港亞洲藝術文獻庫的藝術家駐留項目。

[1] 何子彥與海蒂·芭蕾特對話,2017年
[2] https://cdosea.org
[3] Darryl Wee:《濃密的雲:何子彥》,2011年5/6月
[4] 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