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angMalingue

返回展覽

剛來到人間

[16.09.23 – 21.10.23]

(藝術家)

崔新明

(地點)

香港香港仔興和街25號大生工業大廈12樓

(相關文件)

馬凌畫廊榮譽呈現崔新明個展「剛來到人間」,於田灣工作室空間12層展出藝術家自2019年以來創作的十數幅繪畫作品。 「剛來到人間」是崔新明在馬凌畫廊的第四次個展,諸多木板及布面繪畫作品延續發展了他在2018年「辨」展覽中首次呈現的多個作品系列,具象化了重大或微小社會事件對日常生活及藝術實踐帶來的深遠影響。
 
崔新明在早期的繪畫作品中常帶有戲劇性強烈的豐富敘事,以偏清冷的整體色彩強調猩紅、幽亮的敘事主題。始於2011年的《記憶黑洞》及始於.2013年的《夢遊症》等長期作品系列均體現了藝術家通過細密雕琢建築環境反映激烈心理經驗的標誌性風格。崔新明於2018年在馬凌畫廊舉辦的「辨」展覽以雙聯畫創作的繪畫作品來考慮古與新、明與暗、清與濁等對立關係,在有超現實、神秘學意味的圖像中拓展古典中國思想與油畫傳統互為表裡的潛能。
 
「剛來到人間」中的作品既是崔新明繪畫語言持續發展的結果,也展現了自2019年疫情割裂全球社會現實以來不斷累積、崩塌的生命經驗。尺幅微小的《風俗畫研究(尋寶)》(2019)是此次展覽中創作時間最早的作品,轉化了庸碌且荒誕的景象——一位遊商正在兜售從建築工地挖掘出來的鱷龜。對於崔新明來說,此種常見但內涵複雜的現實片段將商業、土地變遷、珍稀動物與自古以來流傳的神秘學傳統聯繫在了一起。作品不僅奇異地創造了一種充滿英雄氣概的、如荷蘭黃金時期經典騎士畫像一般的全身像,也體現了藝術家用其長期青睞的「刮制與刺白」手法在小尺幅木板表面進行“整體澆鑄”的獨特過程。
 
崔新明使用多种绘画工具以「刮制與刺白」創造形狀含混曖昧、肌理複雜、與周朝遭色彩互相侵蝕的白色光芒。這種延展自中國傳統繪畫「留白」方式的手法,不僅為畫面帶來傷痕般的獨特肌理,也為之添加了神秘氣息。他也長期探索木板作為繪畫媒介的物理及色澤特質,在進行繪畫之前精細處理木板表面(進行約二十次“制底”工作),為刮制畫法催生獨特肌理。同樣以木板為基礎創作的同系列作品《風俗畫研究13(炙)》(2021)也呈現了一個在工作姿態中的人物,但這人物與環境的關係更為緊張、激烈:舉著燒紅烙鐵的人物把背景中的樹木花草烤為焦炭。對於崔新明來說,與此種震撼景象直接對應的現實是公園中修葺植物的園丁,而將日常呵護工作轉化為摧毀工作的契機便是無法掌控的、裹挾了人們生命經驗的危機事件。另一幅洗練的刮制畫法木板作品《肖像研究11(教皇)》(2020)回顧了從委拉斯開茲到培根的教皇像傳統,卻完全隱去了人物的面孔,引領目光去關注那奇異的頭髮:在崔新明看來,人的冠帽是其身份地位的決定性因素,而用一頂看起來幾乎像是假髮的頭髮來替代冠帽既是荒誕的,又揭示了與神秘學傾向相悖的庸碌品質。
 
大尺幅布面畫作《風俗畫研究(春遊2)》(2022)及《風俗畫研究(君子1)》(2023)描繪了疫情后出遊的情景,畫中人物處於閒逸姿態,因困惑、百無聊賴、無端鬆弛或緊張的心情關注著兀地出現在地面上的乳白色孔洞。這個貌似扁平且褶皺的矛盾物就是崔新明自2015年以來反复探索的錯位、虛空、紕漏、出口——向畫面四處洩露神秘氣息並聯通多個繪畫空間的客體。
 
在疫情更早階段創作的《天快亮了1》(2021)及《天快亮了2》(2021)迂迴地呼應了藝術家在2010年創作的《天快黑了嗎?》系列作品,也更為直接地坦露了藝術家對未來的期許,將似有若無的白色孔洞置於窗簾之後——天似乎正在這輕盈、肌理豐富的簾幕背後亮起;光芒或許至今尚未穿透簾幕。
 
(關於崔新明)

崔新明(1986年生於山東省)目前生活工作於重慶。他的繪畫為日常生活籠罩神秘色彩,諸多肌理豐富的作品體現了在變動社會狀況中生活所催生的複雜思考及心理狀態。近期個展包括:「辨」,⾺凌畫廊,⾹港 (2018);「節⽇」,⾺凌畫廊,上海(2016);「東遊記」,⾺凌畫廊,⾹港(2014)。近期群展包括:「圖像的震撼——80、90中國新繪畫」,成都美術館,成都(2022);「沒有太陽」,⾺凌畫廊,上海(2019);「羅中⽴獎學⾦⼗週年回顧展」,四川美術學院重慶美術館,重慶(2015)。崔新明於2011年榮獲羅中立獎學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