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angMalingue

返回展覽

[07.02.18 – 16.03.18]

(藝術家)

崔新明

(地點)

馬凌畫廊,香港

(相關文件)

中國文化形成的基礎——象形文字,是“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具像類比思維。這直接影響了中國人十分具象的思維方式,因為每一個字其實是在試圖用一幅畫來描繪事物的本質。在古代,一個字即是一幅畫,每個字都是獨立的意思表達,複合詞不成立。如池塘,“池”指方形水池,而“塘”指圓形水塘;道路,“道”指人工修築的筆直大道,“路”指人無意識踩出的蜿蜒小路。孔洞,“孔”指內部有空腔,表面卻不豁然開一個大窟窿,“洞”指內部有空腔,表面也開一個大窟窿。至今,情況已演變為我們使用大量複合詞來描述表達事物。但其本意已發生變化,如池——塘——池塘,又圓又方的說法不成立。這種變異的過程——我們通過複合詞的概念內容來理解它所描繪的客觀世界,和錯位的描述所帶來的關於對象本質的問題特別吸引崔新明。對像是客觀世界還是鋪就在思想通道基礎上的概念?我們腦海中關於自身生命經驗的意識哪個更接近於真實和本質? “辨”是藝術家崔新明在馬凌畫廊香港空間的新展標題,這個典型的象形文字為左中右結構,左邊和右邊有細微的差異,其含義就是找出差異。這個字也與展覽裡的作品相呼應,幾乎所有作品都一左一右,兩張一組,以相似的意象呈現不同層面的真實。

崔新明的繪畫作品中充滿了光怪陸離的超現實感和強烈的宗教氣息。高中畢業後崔新明前往重慶求學,至今一直生活在那裡,但家鄉山東省青州市以及他在那裡多年的成長經驗,常常會以各種形式的意像出現在他的作品中。有感於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別和衝突,目睹了現代文明進程與農村根深蒂固的自有文化雜交之後的鮮活現場,崔新明產生了強烈的表達慾望。他曾描繪自己的工作狀態:“工作時我最大的興趣就是試圖用繪畫描繪一個舞台,藉此去探討我的境遇和由它產生的困惑”。

《肖像研究3(家鄉)》,左邊一張以綠色為基調,樹木、勞作的農人、牆上的壁畫,都還透露了農村生活的勃勃生氣,右邊一張如燃燒之後灰燼的顏色,荒涼的場景裡只有一面刷了廣告標語的牆格外刺眼。最諷刺的是“根治疼痛”四個字,“疼痛”是生命的感受,是活著的體驗,“根治疼痛”便是要抹去這最後的一絲生氣。這是中國農村的普遍現狀,青壯年勞動力流失,城市化城鎮化發展導致農村耕地的不斷減少。崔新明的焦慮正是來自今日農村的落魄面貌——他早已回不去的故鄉。

《肖像研究1(肉)》中,左右兩組人物場景均來自新聞圖片,左邊是兩名獄警羈押了一名曾經的中國高官,右邊是兩名農民工從領導手中接過慰問物資——一大塊豬肉。崔新明用一片紅色的發光體替換掉原圖中的重要部分,而標題中的“肉”隱約透露著某種真相。巴洛克肖像畫中常有的天空和自然風光的背景卻為這一切蒙上了一層祥和靜謐、留影紀念的氛圍。 《風俗畫研究4》中則混合了更多的意象碎片,莫奈的“睡蓮”充當了事件發生的舞台;左邊岸上試圖施以援手卻無能為力的男人,其意象來自一張中國風俗畫裡一個馬匹落水的場景;右邊站立的製服工作人員目睹老虎溺水這一景象——來源於一則“海上漂來老虎”的新聞報導。

崔新明從地域性歷史信息、日常生活議題和美術史中尋找各種元素,將其拆分成大量潛藏著無限可能的基礎圖形進行推演,並最終融合成豐富的視覺圖像來探討真實是什麼——圖像本身也因它來源的多樣性獲得了一種新的邏輯,以此為方法,崔新明通過繪畫的途徑逐漸發現一個別樣世界。

///

崔新明(b.1986),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現居於重慶。他曾在香港、上海舉辦個人展覽,並在不同媒體均有報導,包括南華早報、ARTINFO、The Art Newspaper、東方日報、Flash/On及雅昌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