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馬凌畫廊及斯蒂文森畫廊兩間機構的國際交換項目,斯蒂文森畫廊將於馬凌畫廊田灣展覽空間展出由瑪萬德·卡·森賽爾、辛非維·恩祖彼、坦吉維·尼奇·內科斯及芙烈達·奧陸帕博創作的作品。馬凌畫廊將於同一時期在斯蒂文森畫廊阿姆斯特丹展覽空間展出陶輝、特羅拉馬及王之博創作的新近作品。
斯蒂文森畫廊四位首次於香港地區展出作品的藝術家均呈現了代表其藝術實踐特點的系列作品。
芙烈達·奧陸帕博的影像、雕塑及拼貼作品均使用了覓得材料,強調了藝術家以挖掘、採納行動為主的創作過程。奧陸帕博的藝術語言發展自有關非裔族群主體的隱密紀錄檔案,以記憶為武器,探索了種族、家庭關係、性別、性向及暴力等主題。
瑪萬德·卡·森賽爾的近期繪畫作品主要以牛糞及油彩為創作材料,是其長期「視覺去殖民化」創作計劃的重要部分。他的非再現式作品往往被比作西式抽象藝術,著重關注科薩文化特質,以及更為寬泛的南非地區原住民審美感知經驗。他的文字作品《飛昇聖賢》進一步集結來自不同語境的精神領袖、知識領袖及哲學領袖,以祛除關於聖人們彼此孤立的錯誤觀點。
在創作了一系列以照片及現成圖像為基礎的作品後,辛非維·恩祖彼的新繪畫作品復歸其華麗繁複的想像世界:「寶礦月球」。他的平面作品及「愛美珍」系列雕塑作品均結合了民間傳說敘事及非裔當代生活,通過標誌性風格將具象與奇幻元素融為一體。
坦吉維·尼奇·內科斯的新近具象繪畫作品持續營造以運動為題的寓言敘事環境,供其分析權力關係。這些大尺幅的群像繪畫描繪了運動員們休息、準備或集結的場景,以克制的筆觸評估歷史、帝國主義以及同僚情誼的堅韌性質。
此次合作項目始於斯蒂文森畫廊合夥人於斯特·波仕蘭與江馨玲於國際畫廊聯盟組織委員會上的交流。兩間畫廊共同感興趣於發掘新穎的全球交流模式,在數碼呈現及藝博會活動之外為中型畫廊提供展示空間。畫廊均配備設計精良、細心打理的實體展覽空間——這是畫廊的重要資產;以特定的、富有策略意義的方式共享畫廊實體空間、網絡及專家級本地市場知識,能夠允許畫廊以高度契合藝術本質的方式進一步發展事業。
///
藝術家介紹
芙烈達·奧陸帕博1986年生於挪威薩爾普斯堡,生活工作於奧斯陸。個展包括:「我們要唱多快」,第五十三屆阿爾勒攝影節(2022);「我曾看過百萬張自己面孔的照片但仍毫無頭緒」,溫特圖爾攝影博物館,瑞士(2022);「從荒野出走時,你作何感想」,特隆赫姆美術館,挪威(2021);「惡夢解藥」,藝術家之家美術館,奧斯陸;「嘴巴與真相」,坡爾迪庫美術館,美茵河畔法蘭克福(2019)。奧陸帕博曾獲得2021年未來代際藝術獎項。
卡·森賽爾1986年生於南非東開普省弗里爾夫人鎮,於開普敦大學米迦勒藝術學院獲得藝術碩士學位。卡·森賽爾於2014年贏得圖爾曼視覺藝術獎項,於2013年贏得米迦勒獎,並曾獲得首屆諾芙索未林非洲藝術獎項提名。卡·森賽爾是2019年威尼斯雙年展南非國家館「只要我們足夠強大」展覽(由諾姆薩·瑪庫勃及內庫勒·瑪巴索策展)的三位參展藝術家之一。
恩祖彼1990年生於南非東開普省霍夫邁爾,生活工作於洛杉磯。他於開普敦大學米迦勒藝術學院獲得藝術學士學位。他在2021年於丹佛美術館舉辦了其首個美國地區美術館個展「粉紅宇宙的神諭」,在2018年於上海Cc基金會舉辦了其首個亞洲地區美術館個展「等待穆隆古」。他曾獲得多個獎項,包括:文化創造者「創新者及領袖」藝術獎項(2019);圖爾曼視覺藝術獎項(2016);米迦勒獎(2015);西蒙·葛森獎項(2015),以及開普敦大學西塞爾·斯科特尼獎項(2013)。
內科斯1980年生於紐約。她在紐約、津巴布韋哈拉雷市及南非約翰內斯堡成長,現生活工作於約翰內斯堡。她於哈佛大學獲得學士學位(2004),於紐約視覺藝術學院獲得藝術碩士學位(2008)。內科斯分別進行工作室藝術創作及行為表演,並探索藝術領域的社會實踐潛能。內科斯在2022年英聯邦運動會期間於伯明翰東區藝術空間及多個公共場所呈現展覽「休息身體等式」。內科斯曾獲得飛利浦·旺葩非洲研究獎項(2004),及圖爾曼視覺藝術獎項(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