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angMalingue

返回展覽

Alternative Realities

[08.06.18 – 23.07.18]

(藝術家)

袁遠

(地點)

特爾茲宮,意大利貝爾加莫

(相關文件)

“我的作品與特爾茲宮的文化遺產交叉,由不同的時間和空間組成。「替代時間」的概念以及了解永恆與當下的過程是我創作的核心。” – 袁遠 [1]

特爾茲宮位於貝爾加城的峰頂,距離韋基亞廣場和聖瑪麗亞馬焦雷大教堂僅幾步之遙,是該城市最具標誌性的文化地標之一,也是中國藝術家袁遠(生於1973年)大型個展“Alternative Realities”的舉辦空間。這是袁遠第一次在意大利舉辦展覽。由瓦倫蒂娜•洛卡特利博士策展並與馬凌畫廊主辦,本計劃位於有歷史感的宮殿空間,每個宮殿房間內都陳列著袁遠為現場量身訂作的新作品。這些作品與特爾茲宮的內部裝潢、氛圍、和歷史進行了回應,並將這場邂逅融入他創作之中 – 這些迴響在油畫畫布上反映建築和時間流逝,並將人的存在完全乎略。入門廳進休息區並向前進行,人們開始意識到交錯的概念:傳統與現代, 西方與東方之間令人深思的多元交流 – 意大利古典繪畫大師、巴洛克建築、與中國當代藝術融為一體。

畢業於杭州中國美術學院油畫系,袁遠因繪畫技法和對空間處理的研究而受到國際讚譽。從遠看,他的畫作幾乎細緻到和照片相似。然而,袁遠的作品從不代表“現實”,他的主題反而是對時間流逝的探索,由畫中奢華卻人煙稀少的空間,和富裕或廢棄的狀態之間為代表 。在“Alternative Realities”的展中,真實的地點可視作一個出發點,而袁遠在他的畫布上對“現實”所做出的干擾將在特爾茲宮內展示,並將其駐紮之處轉化為“另類現實” – 成為未來、現在、或最終可能會演變成的樣子。

在考慮空間、視覺創作和背景相互介入時,“破鏡”的概念則成了一個恰當的比喻。袁遠的作品有效地融入了富麗堂皇的房間,時而隱於清晰的視野之下,時而被懸掛技術強調。無論是懸於錦緞掛毯上,抑倚在充滿建築感的壁爐邊,袁遠的作品都可視為反映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古董鏡子。然而,反映在這些“鏡子”上的影像並非單一,而是多重而矛盾的,如同被碎片反射一般。事實上,袁遠的繪畫充滿了多餘卻又關鍵的敘事細節。從這層意義上,它使我們回想起由古斯塔夫•福樓拜或儒勒•米甚萊特等作家在文學中出現的“敘事奢侈品”。雖然這些敘述“不重要”,但正如巴特指出,它們的存在引發了有關對於“無關緊要的線索”和“細節的重要性”之探討 [2]。透過在“鏡子”中傳達這些精心創作的細節,袁遠有效並有意識地擺脫了現實主義, 引起了一種現實之間的“小故障”或轉變。

由此,“Alternative Realities”可視為平行又多元的空間交錯,好比當代中國藝術家與古典大師之間的對抗和喊話:一種”邂逅”所帶來的火花,懸浮於空間與文化之間。

 

[1]袁遠在2018年5月9日給策展人瓦倫蒂娜•洛卡特利(Valentina Locatelli)博士的一封電子郵件。

[2]瓦倫蒂娜•洛卡特利(Valentina Locatelli)博士撰寫的“袁遠:Alternative Realities”,2018年; 引用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現實效應(1968年)。 在:語言的沙啞(The Rustle of Language)。Richard Howard 翻譯(原版法文版:Le bruissement de la langue。Editions du Seuil,1984年)。 加州大學出版社(伯克利和洛杉磯,1989年),第141-48頁。

 

///

 

袁遠

杭州藝術家袁遠(1973年生)憑藉其以建築題材為主題的獨特繪畫、無可挑剔的技藝和所傳達的獨特的氣氛,在國際藝術舞台上獲得好評。袁遠曾在位於杭州的中國美術學院油畫系學習,並於1996年獲得美術學士學位,2008年獲得美術碩士學位。他的近期展覽包括“村上隆之Superflat收藏”,橫濱美術館,日本橫濱市(2016年);“There is no there there”,Galerie Malingue,法國巴黎(2015); “袁遠:賓至如歸”,香格納畫廊H空間,中國上海(2012)等。

特爾茲貝爾加莫宮協會

特爾茲宮(Palazzo Terzi)建於17世紀初至18世紀之間,由特爾茲家族建成。這個富有並且在歷史上頗具盛名的家族起源於Val Cavallina(貝爾加莫),並從公元1000年以來在該城市樹立了自己的地方。兩次聯姻引出了特爾茲宮的兩個建築階段:在1631年路易基•特爾茲(Luigi Terzi)侯爵與寶拉•羅卡利(Paola Roncalli)的婚禮,以及一百多年後傑羅姆•特爾茲(Gerolmo Terzi)侯爵和朱利亞•亞歷山德里(Giulia Alessandri)的結合。在第一建築階段,立面和南翼建成;而在第二階段,面向宮殿的廣場被擴大。特爾茲宮的內飾則是所謂“巴洛克”(Barocchetto)風格的絕佳例子。這些房間被由灰泥、木雕、木地板、掛毯、繪畫和由克里斯托弗洛•斯托爾(Cristoforo Storer)、 多米尼哥•基斯蘭迪(Domenico Ghislandi)、 讓•賈科莫•巴貝利(Gian Giacomo Barbelli)、範托尼兄弟(The Fantoni Brothers)以及喬萬•巴蒂斯塔•卡尼亞那(Giovan Battista Caniana)等知名本地和國際藝術家創作的壁畫所裝點。裝飾華麗的“提埃坡羅房間”(Sala Tiepolo)天花板的油畫則歸功於吉安巴蒂斯塔•提埃坡羅(Giambattista Tiepolo)以及其流派。

瓦倫蒂娜•洛卡特利(Valentina Locatelli)博士,獨立策展人

瓦倫蒂娜•洛卡特利(生於1979年,意大利貝爾加莫)是生活居住在瑞士伯爾尼的獨立策展人兼作家。近期,她擔任了巴塞爾巴西利亞基金會(Brasilea Foundation)展覽“賽貝勒•瓦雷拉:重混熱帶主義運動”(Cybèle Varela: Tropicalismo Remixed,2018年1月至5月)的客座策展人。在2013年至2017年之間洛卡特利博士為瑞士伯爾尼美術館(Kunstmuseum Bern )工作,並策劃了以下展覽:“藝術映照墨西哥:印刷、獨立和革命”(Mexico Mirrored in its Art: Prints, Independence , and Revolution,2013),“芝麻開門! 安克、霍德勒、塞岡蒂尼…來自藝術、文化和歷史基金會的大師傑作”(Open Sesame! Anker, Hodler, Segantini… Masterpieces from the Foundation for Art, Culture and History ,2014年)以及“沒有拘束:來自達若斯–拉丁美洲當代藝術收藏墨西哥女藝術家的作品”(Without Restraint: Works by Mexican Women Artists from the Daros Latinamerica Collection,2016 )。她同時還合作編輯了伯爾尼美術館的藏品目錄《伯爾尼美術館:傑作》(慕尼黑,2016)。 2009年至2012年期間,洛卡特利博士在里森/巴塞爾的貝耶勒基金會(Beyeler Foundation)工作,落地了八個出版項目,其中包括《輕狂歲月》、《超現實主義在巴黎》和《塞岡第尼》。她是Carrara學院有關其收藏的十五世紀繪畫最新目錄的主要撰稿人(Officinia Libraria,米蘭,2018年)。洛卡特利博士分別在貝爾加莫,慕尼黑和日內瓦大學學習了文學,藝術史和博物館研究。她關於藝術鑑賞家喬萬尼•莫雷利(Giovanni Morelli,1816-1891)的博士論文於2011年出版(Metamorfosi romantiche:le teorie del Primo Romanticismo tedesco nel pensiero sull’arte di Giovanni Morelli.Campanotto editore,Pasian di Prato,Udine,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