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凌畫廊於紐約空間榮譽呈現鄭波個展「生生生」,展出藝術家在過去五年內與新喀里多尼亚—卡纳基的珊瑚礁湖、瑞典達拉納的原始森林及香港大嶼山的自然生態共同創作的影像及繪畫作品。此次展覽是鄭波於紐約的首次個展。
對於鄭波來說,圍繞一次展覽建立的境況可被視作是不斷演化的土壤,讓藝術作品得以如植物生命一般鮮活生長。每一件藝術作品均內含植根於存續倫理的潛在連續性,以及開枝散葉的潛能。時間即是活生生的創作材料。此次展覽的主要作品包括兩部影片,這些作品指示了鄭波對非人主體、植物生命政治及海洋生命政治的持續關注,亦指示了非人生命的主體性及智性作為哲學方向的意義。《仙湖之治 1》(2025)包含了藝術家在新喀里多尼亚波區域日常游泳時記錄的片段——影片中可見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地、世界第二大珊瑚礁蔚為壯觀的生物多樣性。鄭波有感於波斯詩人內沙布爾的阿塔作於十二世紀的詩歌《百鳥朝鳳》、生物學家托馬斯·希爾利於2010年面世的著作《蜜蜂民主》,並引用了科學家伊安·可辛與顏斯·克勞斯關於魚類行為的研究,把海洋生態系統視作是複雜的政治社群。在影片中,鄭波寫就的腳本(腳本最後段落引入了chatGPT的語言)在對話框式的空間中催生了魚類之間的思辨式第一人稱對話。在鹿角珊瑚中游弋的一尾光鰓雀鯛率先開口,話語如令如咒:「我們的座右銘是:生,生,生」——此種言語號召我們為了美與政治智慧探尋與自然的更深層連結,深入思考自然與環境智能,抵禦人類的自大姿態,邁向多物種、跨物種的共生共振。
另一件影像作品《春之祭》(2021-2022)則生發於鄭波與「舞蹈藝術批判生態學」團體(由利卡德·伯格斯特羅姆及麗貝卡·香提奈創建)的長期合作。在影片中,五位人類舞者和眾多數百歲的松樹共同於瑞典達拉納的原始森林裡起舞。兩者的交流行動傳導了集體生態情慾——舞者顫動身體以呼應樹木的動態,首腳顛倒以進入土壤之中,在環抱樹木的同時發出狂喜的呻吟。倒轉、融合、貌似反抗著萬有引力的行動,在滿布青苔的上下顛倒地景中得到進一步的加強。此創作計畫在2025年春季於芬蘭努克西奧國家公園以現場行為表演的形式展開;該次由赫爾辛基基亞斯瑪當代藝術博物館呈現的活動邀請觀者騎行至極地森林之中,去感受人類、蟻丘、青苔及杉木共同完成的表演。
在展覽中,兩組水墨及鉛筆素描作品如插曲間奏一般塑造了影像作品之間的沈思地帶。這些寫生繪畫連結了鄭波在香港大嶼山及新喀里多尼亚—卡纳基瓜羅生活環境中的蔥鬱景觀。對於鄭波來說,寫生是一個特定生態的重要部分,是大型創作計畫的序章或後記,可以將藝術作品或是自然世界的生命循環過程置於更廣大的關係之中去。鄭波的畫作近似中國傳統藝術中私密且親近的冊頁體例,以道家思想爲指導進行植物及海洋生物的觀察實踐——通過觀看、感受、種植餵養、身體力行及繪畫等行動——旨在消解美學、情慾及政治的諸多界限,以重新塑造並想像生命的型態。部分畫作展示於地面低處,邀請觀者坐於畫旁消遣,以喚醒新的身體—感知關係。
「寫生」系列畫作是鄭波在香港大嶼山創作的作品。藝術家在自家後方的山中落座,細密觀察周遭的植物「鄰居」,創作出此次展覽中以十五幅為一組的鉛筆寫生畫。每一組作品均以二十四節氣命名——節氣將一年的時間平均分為二十四份,每節有十四至十六天。節氣追溯了日月輪轉,是時節變化和生態事件的年曆,指示了自然現象和農耕作業的循環往復。此次展覽中展出的《寫生(小暑)》(2021)對應的是夏季中的第十一個節氣;《寫生(穀雨)》(2022)對應的是第六個節氣,見證了春季的結束;《寫生(小寒)》(2023)則是冬季最寒冷時節的第二十三個節氣。每一組作品均包含近距離觀察的畫面和遠望視野中的樹木、枝椏和花朵,既鮮活生動又恬然寧靜,把時間渲染得柔軟通融,捕捉了自然時節的縹緲和永恆。在悠長時間中進行不懈觀察,即是這些作品在層疊印象、條件、同一性和變化性時考慮的主題。鄭波在部分作品邊緣處寫下的日期、地點及植物類別信息,強調了偶得機緣(而不是百科全書般的包羅萬象)的感知重要性。
鄭波以四張或十五張為一組的水墨畫作系列「珊瑚海」(2025至今)追溯了關於新喀里多尼亚—卡纳基珊瑚礁區域海洋生物的記憶。鄭波熟知中國繪畫及書法的傳統——通過微妙筆觸表達生命、骨肉或筋血——卻在創作此組作品時轉而使用徒步時拾取的樹枝藤蔓等作畫。其筆下的單角鼻魚、粒突箱魨、尾斑綠鸚哥魚、鐮魚、箱魨、小丑石鱸、二齒魨、密斑刺魨、主刺蓋魚、海龜、新喀里多尼亚海蛇、烏翅真鯊及各色各樣的珊瑚,反映了一個蔚為壯觀的社群——正如一尾瓦氏尖鼻魨在《仙湖之治 1》所說,其中的「每個個體均在生命相互交織的框架中自得其所。」
《仙湖之治 1》(2025)是為韓國光州國立亞洲文化殿堂「春天的宣言」展覽(與香港M+及卡爾斯魯厄藝術與媒體中心合作)委託創作的作品。「春天的宣言」展覽於2025年9月5日開幕,持續展出至2026年2月22日。
於2025年9月20日星期六下午兩點至四點三十分,鄭波將在99 Canal(99 Canal Street, 6th Fl, New York, NY 10002)與進化鳥類學家、生物學家理查德·普魯姆以及編舞家、作家Anh Vo進行分為兩個部分的對談活動,圍繞「生生生」展覽中與自然世界及舞蹈相關的多個主題進行討論。
(關於鄭波)
鄭波(1974年生於北京)是一名白族生態酷兒藝術家,生活於香港的大嶼山及新喀里多尼亚—卡纳基的瓜羅。通過繪畫、舞蹈及影像,鄭波培育與植物的親緣關係。這些關係是審美的、情慾的、政治的。對於鄭波來說,藝術不來自於人類創造性,而是源於萬物生機。受道家智慧指引,他促生野性的園子、生長的文字、親生命性的影像、生態大同的聚集。多元靈動、錯綜交織的作品構成一處花園,鄭波在其中與人類及非人類的思想者、行動者親密合作。
近期委託創作項目包括:《春之祭(努克西奧)》,基亞斯瑪,赫爾辛基(2025);《聞香八段錦》,漢庭頓圖書館,洛杉磯(2024);《舞草舞木》,西澳美術館,珀斯(2024);《格竹》,薩默塞特宮,倫敦(2024);以及「藝術家之園」,賈梅爾藝術中心,迪拜(2023)。鄭波的作品已被泰特收藏、漢默美術館、香港藝術館等公共藝術機構收藏。鄭波曾參加威尼斯雙年展(2022)、利物浦雙年展(2021)、台北雙年展(2018)及上海雙年展(2016)等大型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