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angMalingue

返回展覽

兩千年......來者來,去者去

[08.07.23 – 26.08.23]

(藝術家)

張公松

(地點)

香港香港仔興和街25號大生工業大廈12樓

(相關文件)

馬凌畫廊榮譽呈現「兩千年……來者來,去者去」,張公松在畫廊田灣工作室空間的首個個展。此次展覽與藝術家在洛杉磯當代藝術中心舉辦的個展(2023年6月10日至9月10日)同期進行。在香港展出的作品——包括十年前首映的重要影像作品《一塊土地的旅行》等——體現了張公松不斷演變的雕塑及影像系列作品的最新型態,展示了藝術家長時間貫徹的多個創作母題,及其對物質及運動的時間屬性的探索。

在過去的十餘年時間內,張公松作為一名獨立創作藝術家及「藝術勞動」小組成員因其對歷史、地景及物質性的深入探索而為國際藝術界所熟知。他強調其創作材料的自然屬性及在地屬性,以精細的工藝製作纖細或厚重的聖物式雕塑,追溯歷史與未來的連接路徑。Caroline Ha Thuc在策劃2018年「神話的建構」展覽時討論了神聖精神空間以及由政府及私人企業基於現代性及發展原則建立的另一套信仰體系之間的衝突;她指出,張公松的藝術實踐集中關注了這種衝突:「張公松的裝置及雕塑作品體現了此種文化衝突態勢,結合了多個混合使用自然材料的覓得物件,將其神聖化處理,通過豐富的形式雜糅本土宇宙學及外來技術產物。他的藝術深受其生長環境——越南中部高原地區——及本地傳統價值觀所影響。」此次展覽中的整體裝置作品《兩千年……來者來,去者去》結合了於2018年展覽中首次出現的四個獨立雕塑作品:《土地》;《由原始到文明》;《從早就失去的土地到土地日益減少》,以及《不斷成型變形》。

《土地》的主要材料是越南高地的紅土,孤立地描繪了與具體身體相脫離的、呈禱告姿態的雙手。此件作品即展示了藝術家對不同宗教、文化的差異及相似性的興趣——他常通過具象作品探索蘊含在象徵符號中的異同。《由原始到文明》是一架拼湊而成的儀器,通過傳輸線將石頭、蜂巢、木塊和天線連結在一起。它將製造機器的技術發展理念與自然環境重新相連,以無線電工程學與昆蟲的組織架構相提並論。《從早就失去的土地到土地日益減少》在型態上與2018年展覽上的《推翻的痕迹》相似,也近似張公松另一組名為《紅土旗幟》的絲綢繪畫作品相似。掛在霓虹燈管上的塊狀物像是動物的皮,但事實上是長時間吸收了越南高原紅土自然色澤的塑料肥料袋。張公松:「土地如魂靈般縈繞;只要它纏住什麼事物,它就將一直牢牢抓住這物件。永恆的自然和土地吞噬了、緊緊地把握住了這充滿臨時感的、被遺棄在自然環境中的塑料。塑料逐漸變成人造的皮膚,把自然嫁接至其體內——就像是繪畫一樣美麗。」作品標題也被印在這一層混合土地—皮膚之上。構成《兩千年……來者來,去者去》的最後一件作品《不斷成型變形》是一個拼湊而成的神壇,挪用了一個不知名的石膏雕像、一把鏟子,以及塗成金色的蟬蛻。這作品不僅直接模擬了神話形成的過程,也通過納入蟬蛻強調了短暫生命與永生願望的關係。

《兩千年……來者來,去者去》中的四件作品代表了張公松藝術實踐的多個面向,也共享了藝術家對天氣及自然的高度關注——此兩者是超出了人類控制範圍的因素,卻又對實體藝術作品的型態及本質施加著深遠的影響。張公松如此看待歷史和時間留存在藝術作品中的痕跡:「植物、昆蟲、人類、大地……生命在藝術作品的物質性中留下蹤跡:波浪式的、流動的、起伏的、溢出的、沸騰的痕跡……這些痕跡是暴戾的、富有攻擊性的。」

此次展覽還將展出張公松影像作品《一塊土地的旅行》。這一長達30分鐘的影像作品探索了天氣與時間的具身經驗,同時也檢視了社會生活及文化生產中的儀式。作品聚焦於一位在紅土地上進行農耕活動的人;他在影片中與一塊碩大的異物維持著親密、嚴肅的聯繫,而觀眾將逐漸發現,這異物是滿是白蟻的巢穴。男人幾乎從不讓這巢穴離身,對它展示了如愛慕、友誼或崇拜一般的情感——撫摸、合作、祈禱,一同經歷時間。張公松認為,「兩千年」這一抽象時間既可如白駒過隙一般,又可被想像為不休不止的永恆。關於此次展覽集中探索的時間維度,張公松:

每一次展覽都是時間經驗的來去反覆。

展覽中的作品提供了一種別樣的方式以描繪時間這個主題,描繪一種情景、地貌、社群,去找到出口……它要求一種更為緩慢的、深沈的觀看方式。匆忙的來去運動無法向我們展示事物真實且深刻的本質。此次展覽可在時間的長河中體驗,從一個維度滑向另一個維度,在幻想、幻象、狂亂景象中游離……對徒勞地抹去時間或控制時間的努力報以一哂。

來,去。

永恆不過眨眼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