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angMalingue

返回展覽

糾纏的痕跡,遺忘的風景

[20.03.23 – 06.05.23]

(藝術家)

蒂梵妮·鐘

(地點)

灣仔適安街10號

(相關文件)

馬凌畫廊榮譽呈獻「糾纏的痕跡,遺忘的風景」,蒂梵妮·鍾於香港的首個個展,展出多個系列的地圖繪畫作品,以及一件三通道影像裝置作品。通過追溯自然、文化、殖民主義、戰爭及國家構建等元素的糾纏關係,並通過為地圖繪製實踐添加時間性,享譽國際的蒂梵妮·鍾持續深入探索地緣政治、歷史及記憶等主題,在歷史敘事中開拓新的認知轉變。

「糾纏的痕跡,遺忘的風景」展覽中可見《美國全球軍事行動》(2022-2023),蒂梵妮·鍾受賓夕凡尼亞藝術學院美術館委託創作的全新刺繡作品之一。此件質感細膩的刺繡作品與蒂梵妮·鍾的線上文獻庫「美國全球軍事行動研究」緊密相連——藝術家長期追蹤並研究美國全球軍事足跡,並集中關注其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敘利亞、伊拉克、阿富汗等西亞或中亞國家以及沖繩等地的行動軌跡。

蒂梵妮·鍾進而通過《遠道而來,歸塵而去》(2018)等作品層疊處理了十九世紀末美國與夏威夷的複雜歷史,以及美國與日本在二戰時的歷史——在她的手中,夏威夷是創傷記憶的場址:跨洋遷徙運動;種植園勞力;經濟擴張;以及軍事帝國主義。 蒂梵妮·鍾致力於理解被稱作越南戰爭的衝突事件及其遺產,而這使命引領她進一步研究美國海外軍事擴張活動的歷史,並揭示美國摻雜了冷戰政策的商業利益、施加的政治影響等;展覽中的另一件刺繡作品《八爪魚:聯合果品公司在中美洲及加勒比地區的偉大白色艦隊航線及產業》(2020)即探討了美國對危地馬拉等地區施加的影響。

來自「紅土地:圓環,時間蹤跡,反叛孤獨」系列的全新牛皮紙上繪畫作品探索了越南西南部的平隆-福隆區域的三個歷史維度:在公元前2300至300年建立並使用的新石器時代圓環狀土建工程;在1897年由法國殖民者率先建立的龐大橡膠種植園網絡;以及蒂梵妮·鍾的父親作為一名南越直升機駕駛員在戰爭時期頻繁往返的多個荒廢軍用機場。蒂梵妮·鍾認為,回顧新石器時代圓環狀土建工程意味著去想像不同的可能性——在一種假想式的歷史發展軌跡中,建立了這些土建工程的族群從未進入新的社會—經濟—政治體系,而是選擇維繫被藝術家稱作「反叛孤獨」的狀態。

在創作三通道影像作品《如果水有記憶》(2022)時,蒂梵妮·鍾使用了聯合國難民署數據、歷史地圖及1985年10月至1986年6月間泰國海灣海盜襲擊地標等資料,並前往當地進行拍攝——曾有大量越南難民在當地遭遇難以言說的暴力。藝術家重訪歷史暴力的場址,舉行象徵性的海葬儀式,通過緬懷的姿態紀念逝去的生命,旨在喚起人們對事件的關注,以最終完成療癒的使命。此件大型影像裝置將音樂、詩歌、聲音地景及影像藝術等媒介編織在一起,思考生命流逝及創傷的意義,提醒我們去挖掘深埋在非人性之下的人性光芒。

(關於蒂梵妮·鍾)

蒂梵妮·鍾的跨領域、研究型的藝術實踐探索社會、政治、經濟和環境變化等複雜框架,涉獵於景觀考古學和歷史生態學等領域。她將研究成果通過手工繪製、刺繡等方法轉化為地理繪圖式作品,以及結合了素描、繪畫、攝影、雕塑及影像的綜合媒介裝置。蒂梵妮·鍾致力於創造干預性藝術,讓作品深入到由國家機器製造的敘事中,讓作品攜民族歷史和記憶在公眾領域敘事中發聲。

蒂梵妮·鍾將於美國華盛頓國家廣場呈獻公共裝置作品,並將於2023年8月在達拉斯美術館呈獻個展。蒂梵妮·鍾曾於多個國際美術館及雙年展展出作品,包括:現代藝術博物館(紐約);史密森尼美國藝術博物館(SAAM);大英博物館(英國);路易斯安那現代藝術博物館(丹麥);法蘭克福希爾藝術館(德國);諾貝爾和平中心(挪威);威尼斯雙年展(義大利);沙迦雙年展(阿聯酋);昆卡雙年展(厄瓜多爾);金澤21世紀美術館(日本);光州雙年展(韓國)等。多個公共收藏機構均已收藏其作品,包括:史密森尼美國藝術博物館、大英博物館、路易斯安那現代藝術博物館、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明尼阿波利斯藝術學院、M+博物館、昆士蘭藝術館、新加坡藝術博物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