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美國歷史頻道播出的紀錄片《人類消失後的世界》裡提出一種假設,如果地球上所有的人都突然消失,世界將會變成怎樣?得出的結論令人沮喪,人類文明和人類留在世界上的痕跡不用幾百年就消失殆盡,而地球有沒有我們都一樣,大自然會找到新的平衡,繼續運轉在浩瀚宇宙。這部紀錄片基於「將人類從某個地理區域突然去除會發生什麼?」這個思想實驗而創作。 《誤入歧途的自然》則反向思考這個實驗的結論,如果自然無論如何都客觀存在亙古不變,甚至更加完美,那麼它是如何在人類的參與之下「誤入歧途」的。
《伏尼契手稿》(Voynich manuscript)被稱作是密碼術歷史上的聖杯, 1912年由美國書商威爾弗雷德·伏尼契(Wilfrid Voynich)在羅馬附近一所耶穌會大學圖書館的地下發現。這本230頁大約完成於15世紀的手稿中繪制了各種奇株異草、天體、神秘人像,以及大量至今無人破譯的文字。來自加州的菲律賓裔藝術家米約翰·魯貝托(Miljohn Ruperto)和來自丹麥的藝術家烏里赫·希托夫(Ulrik Heltoft)合作,基於《伏尼契手稿》中這些幻想植物的插圖,通過3D建模然後生成負片,用傳統的明膠銀鹽工藝創作充滿質感的攝影作品。這個作品系列名為《伏尼契植物學研究》(Voynich Botanical Studies),自2013年開始持續至今。無論是《伏尼契手稿》還是《伏尼契植物學研究》,都充滿了人類對創造自然的虛妄之心,如果說前者提供了一種構思,那麼後者則在現代科技的協助之下以高度逼真的視覺檔案「篡改」了自然史,那些黑色背景中造型詭異的神秘植物,彷彿伸手就可以觸摸到它們瘋狂而美麗的枝葉和花蕾。我們對自然的熱愛和好奇永遠伴隨著對它的控制慾望,這是自然史之所以會「誤入歧途」的根本原因。
在劉辛夷的創作中,常常能找到一些既諧趣又具有揭示性的方式,去談論關於國家和政治權威的話題。
墨西哥新萊昂州有個名為China的城市,加拿大魁北克也有個叫做「Lachine」的小鎮,美國紐約州有China村,除此之外世界上還有許多與各種語言裡的「中國」同名的地方。劉辛夷以當地的地貌特點、衛星圖像,配合文字製作成航空公司的航線廣告,「中國歡迎你」,只不過這些都不是你們以為的那個泱泱大國的「中國」。作品《下一站》(Next Stops, 2018) 劉辛夷用一個抽象的「地理事件」引出我們對不同的政治形態、歷史文化、社會現實的想像。
從村落到城邦,再從城邦到現代意義上的國家,文明的發展伴隨著對土地的佔有欲,對空間權力的爭奪,劉辛夷的另一件作品《遊擊小隊》(Guerrilla Squad, 2018)生動地展現了種族與邊界,地理與物產,權力意志與民主民生的關係。七架劃線車上分別裝著鹽、芝麻、咖啡、咖哩、辣椒粉、麻椒、茶葉,劃線車的一側用中文寫著「勘界」,另一側分別用印地語、韓語、越南語、俄語、阿拉伯語等標記著「勘界」的字樣。不同顏色和氣味的食材、香料,以及分散在展廳裡的堪界劃線車,無形中繪制出一條我們再熟悉不過的國境線。
近年,植物與政治的關聯成為了鄭波創作中一條主要線索,通過研究和想像,他試圖在這兩個看似互不相干的領域之間找到關聯性,並以之創造一些理解人類社會的新方法。
在1945年3月,一本由日本人編寫的書籍《台灣野生植物食用圖錄》在日治台灣出版,此書為戰爭服務的目的在前言中被表明:「贏得糧食戰爭的勝利關乎帝國的榮耀。」可是,就在此書出版的幾個月後,日本便宣佈戰敗。在1961年,另一本相似的書:《上海野生食用植物》在天災人禍中的上海出版,此書旨在指導市民以原始方法來解決飢荒。鄭波手抄了這兩本書(作品《生存手冊》,Survival Manu-als,2015-2016),通過兩條不同時期和地點的線索,表明人類如何用植物來應對政治危機。政治妄想將人類社會推到了生存邊緣,自然突然變得至關重要。只有當危機浮現時,人類才意識到野草的存在。
錄像《蕨戀》系列中(Pteridophilia,2016-2018)鄭波邀請七位男生走入台灣中海拔森林和蕨類親密接觸。他們與蕨類交歡繾綣,感受對方的氣息和膚質,以身體而非語言與植物建立情感。只有當我們樂於延展我們的幻想,我們才可能漸漸感悟到萬物更複雜的存在,也才能讓我們自身學會更智慧的在地球上生存下去。
///
劉辛夷1982年出生於杭州,2007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雕塑系,2010年畢業於倫敦大學Goldsmiths學院藝術系,現生活工作於北京。他的長期線索是從全球史視角出發,關注現代中國發生、傳播和演化的政治認知及其技術條件。他曾在巴黎Galerie Liusa Wang,東莞旗峰山藝術博物館、北京空白空間、北京A307空間、北京泰康空間舉行過個展和個人項目。曾參加過多個機構的群展,包括上海OCAT藝術中心、喬空間&油罐藝術中心、韓國2016 年釜山雙年展、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西安OCAT藝術中心、雅加達余德耀美術館、北京尤倫斯藝術中心等。
米約翰·魯貝托1971年出生於菲律賓馬尼拉。 1999年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得藝術學士,2002在耶魯大學獲得藝術學碩士,目前生活工作在加州洛杉磯。魯貝託的作品曾在多家藝術機構和美術館展出,包括洛杉磯REDCAT畫廊、舊金山卡蒂斯特基金會、吉隆坡ILHAM畫廊、香港Para-Site藝術空間、柏林世界文化宮、奧地利佈雷根茨Magazin4空間、紐約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加拿大里賈納圖書館、洛杉磯哈默美術館等。
烏里赫·希托夫,1973出生於丹麥斯溫伯格。 2001在耶魯大學獲得雕塑系碩士,並同年前往哥本哈根皇家藝術學院學習,目前生活工作在哥本哈根。他曾在維也納分離派展覽館、鹿特丹Wilfried Lentz畫廊、哥本哈根Andersen’s畫廊、哥本哈根夏洛特堡宮舉行過個展。希托夫曾參加多個機構的群展,包括倫敦的白教堂美術館、奧地利的佈雷根茨Magazin4空間、紐約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德國Kunst der Westküste美術館、安特衛普當代藝術博物館、紐約新美術館、蘇黎世Binz39基金會和紐約Participant Inc 畫廊舉行。希托夫目前是丹麥皇家美術學院攝影實驗室的副教授。
鄭波,1974年出生於北京,是一位藝術家、研究學者、教師,長期專注於社會性和生態性藝術實踐。他從邊緣人群和邊緣植物的視角探查歷史、想像未來。他曾與亞洲和歐洲多家藝術空間和美術館合作,包括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上海明當代美術館、南京四方當代美術館、廣州時代美術館、香港藝術館、西天中土、台北立方計劃空間、英國卡斯雕塑基金會、巴黎瓦西列夫別墅等。
誤入歧途的自然 群展













《游擊小隊》
2018
劃線車,油漆,咖啡粉,茶末,薑黃,海鹽,辣椒粉,麻椒,芝麻
尺寸可變

《下一站》
2018
藝術微噴海報,共6件 帶框尺寸
68.5 X 98.5 厘米

《下一站》
2018
藝術微噴海報,共6件 帶框尺寸
68.5 X 98.5 厘米

《伏尼契植物研究,物種 55r Podzim》
2014
銀鹽、纖維紙
50.2 x 40 厘米

《伏尼契植物研究,物種 06r Leto》
2016
銀鹽打、纖維紙
50.2 x 40 厘米

《伏尼契植物研究,物種 34v Zima》
2016
銀鹽、纖維紙
50.2 x 40 厘米

《蕨戀 I》
2016
4K 錄像,彩色,有聲 17分鐘

《HAL 9001》
2018
植物(棒葉虎尾蘭),泥土,光,水,鏡子
86 x 86 x 280 厘米

《手抄《台灣野生食用植物圖譜》
(1945)》
2016
鋼筆紙本,72頁,每頁
18.4 x 13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