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angMalingue

返回展覽

節奏與知覺

[10.01.19 – 09.03.19]

(藝術家)

陶輝

(地點)

馬凌畫廊,香港

(相關文件)

人在數字時代如何自處、共處?這正是陶輝(1987年生於重慶)在馬凌畫廊香港的首個個展「節奏與知覺」探討的核心命題。來自重慶的中國藝術家陶輝通過錄像和裝置的創作語言,從社會身份、性別狀態、種族劃分和文化危機入手,呈現出當代人的集體經驗。錯置感是陶輝作品主要描繪的對象,帶動觀者正視自身的文化歷史、生活環境和社會身份。本次展覽由四件作品組成,審視我們現有的生存狀態和我們與之應對的行為,梳理糾纏其中的不穩定因素、不斷變化的認知和精神需求。

「節奏與知覺」分四部分解析當代人的生活狀況,呈現出我們真實和虛擬生活的脈息。藝術家用 PVC滑動門將展覽區域劃分為三部分。這一隔離產生了相對獨立的冥思空間,繼而一種孤獨的觀感瀰漫於各個空間,我們浮游在數字時代中的個人經歷如低語般迴盪。通過每一個移牆上半透明藍色亞克力,觀眾可以一瞥其他空間的作品,陶輝試圖用這一設計來暗指我們支離破碎但又環環相扣的生存狀態。

進入第一個空間,觀眾便會看到奠定此次展覽數字基調的作品《屏幕作為展示主體》(2019)。將四個顯示器置於一輛手推車上,並使其分別展示紅、綠、藍、白四種主要的像素顏色。這四種顏色也是構成視覺傳播的要素,陶輝希望由此來指出這些顏色是如何影響人們看世界的,無論是肉眼中的真實世界還是數字世界。 這件作品還試圖解釋屏幕是如何被視為作品本身並昇華其藝術地位和價值。此外,通過富有多種用途的屏幕,陶輝向觀眾展示其如何既可被用為娛樂工具又可被用為政治控制。

在裝置作品《跳動的原子》(2019) 中陶輝著重於我們持續受數字時代影響的個人和集體狀況。通過一個長高形的屏幕呈現由一相貌平常的中年晚會歌手播報每日生活的片段和來自電影短片中的旋律。這一作品反映當下社交網絡的狂熱現象,更特指中國社交軟件「抖音」(Tiktok)。人們通過這一軟件可以查看、創作、二次創造和分享各類用來短視頻。作品中的晚會歌手和短視頻並無關係,就如同通過抖音上的視頻而產生連結但實際生活中毫不相干的人們一樣。由此,呼應作品名稱,這件作品試圖闡述當下社會的原子化和一種出人意料的現象,即人們通過網絡更加頻繁地交流,孤獨感卻在與日俱增。

在展覽的最後一個空間,兩件作品同時播出並點明了事實在數字時代裡的意義。在裝置《白色建築》中,操控台的基體是西方現代主義建築的樣式,而上面屏幕則播放著具有濃厚黃河流域傳統風情的腰鼓表演和黃河的壯麗風景。用一種暗指權力的方式呈現人文主義的傳統和起源,陶輝再次強調作品《屏幕作為展示主體》中的雙重性,同時暗示屏幕對我們所見、所感和所為的不可見的操縱。一系列懸掛在牆上的全息圖作品《全息照片 – 無題》(2019)再次強調了陶輝的這一思考。這組全息照片以繁複的全息成像技術呈現建築模型,利用激光作為成像光源,每一次拍攝的過程都是一次高精度的建設過程。作品詮釋人和自然的關係並質疑如今透過視覺和觸覺的感知方法,同時還探尋真實的定義以及如何在虛擬現實間找尋真實。

通過上述的作品,展覽「節奏與知覺」對存在進行了深入的探索。陶輝運用歌舞、娛樂、自然和交換的這些特屬人類的語言來描繪人類的傳播繁衍和其在數字時代下的重構。僅提供多一種批判的角度而並非為了批判,陶輝試圖激起對人類自身、習慣和生存環境的感知,從而點明當代社會零散卻又互聯的狀況。

陶輝1987年出生於重慶雲陽,2010年以美術學士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現工作生活於北京。他曾於2008年獲得四川美術學院的「當代藝術檔案特殊獎」,並在2015年榮獲三亞藝術季華宇青年獎評委會大獎。2015年陶輝在SESC巴西錄像藝術節「南部全景」單元上獲得特獎,又於2017年先後入選HUGO BOSS亞洲新銳藝術家大獎和KINO DER KUNST電影節「國際競賽」單元。他的個展包括:OCAT西安館的「一點兒不多餘」(2017)和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的「新傾向:陶輝」(2015)。參加的群展包括: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的第11屆上海雙年展「何不再問」(2016年);巴黎路易威登基金會的「本土:變革中的中國藝術家」(2016);上海K11基金會的「駭客空間」(2016);聖保羅SESC巴西錄像藝術節「南部全景」單元(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