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凌畫廊首次參加舊金山FOG設計與藝術博覽會,呈現張雅琹、趙容翊、周育正、許鶴溪、敬美、劉茵、娜布其、于吉和袁遠創作的十餘組新近繪畫、雕塑及傢俱作品。
馬凌畫廊展位亮點作品包括許鶴溪的大型繪畫作品《俄克拉何馬自然劇場》(2024)。此件作品與其在2024年11月於紐約格萊斯頓畫廊開幕的展覽同名,呼應了許鶴溪藝術實踐中的多個創作主題。劉茵新近創作的兩幅繪畫作品延續了她在2020年前後開創的、以花卉果實等自然物為題的作品系列。劉茵將夏爾丹或魯本斯的經典形式與日本少女漫畫的浪漫造型相結合,為桃子、草莓或土豆等非人主體注入生命與情感。她的《藍莓》(2024)檢視了可愛水果的物理性質,將其描繪為堅硬如岩石卻又輕盈漂浮的生靈;《山上的桃》(2024)持續探索了桃子群像的構圖潛能,轉化了魯本斯名作《水果花冠》中豐腴且充滿生機人物在圖像維度的運動姿態。
來自周育正2020年「水,共時,沉積,物質,流動,歷時,彩」系列的兩幅畫作結合了藝術家對三維立體形式的志趣,以及其處理物質性繪畫元素的精湛手法。在創作此類漸變繪畫作品時,周育正必須要精細地控制流動清水及微小顏料顆粒之間的平衡;他把此種藝術創作類比為污染物在河床中沉積的緩慢過程:這些畫面指涉了藝術家長期關注的政治、社會及環境因素,預示了「Moody」及「Bibliotheque」等系列繪畫的到來。敬美在近年創作的紙上作品往往強調從畫面中心向左右開展的鏡像構圖,並置來自東西方不同時期的文物、古董及傢俱等元素,以營造繁複深邃的室內環境。《鐘》(2024)與敬美在2023年創作的《落地鐘》相近,卻更集中關注異時性在畫面中瀰漫的過程,關注代表了時間的物件與背景中張牙舞爪屏風的類有機關係。
作為其世代最優秀的雕塑家之一,于吉多年來深入創作既優雅又粗礪的雕塑形式。其標誌性的「石肉」系列水泥人像雕塑探索了人類身體的殘缺本質,提示了一種特異的完美型態。在2024年,她曾在倫敦賽迪HQ畫廊、巴黎蓬皮杜中心、香港馬凌畫廊展出作品,並創作了《石肉-小人物2401》(2024)及《半皮半肉-牛蹄豆》(2024)——後者的靈感來源,是藝術家於2024年在柬埔寨金邊駐留時形成的別樣生命經驗。
張雅琹在創作中以古典靜物畫的語言為基礎描繪多種有強烈地域文化屬性的食物。她自2015年以來在佛羅倫薩、巴黎及紐約等地接受學院式繪畫訓練,在自身的藝術實踐中以小尺幅的、平靜的構圖並置傳統繪畫技法及當代主題。張雅琹的新作《搜救行動:蛋撻》(2022)展示了其簡潔的繪畫風格及荒誕敘事常有的曖昧性質:對於那直升機來說太沈重的、缺了一角的蛋撻似乎是被救援的對象,又像是正在奔赴某個行動目的地的精英要員。
袁遠自2008年以來便因其架構奇異空間(諸如漏水私人潛艇的內部空間,或是阿爾卡彭的囚室等)的高超繪畫技藝而聲名鵲起。在他的畫作中,有一種氣息穿透了超真實、極為密閉的畫面,為無形的肌理和未被發覺的空間特質注入生命力。袁遠在2020年創作的《對角線或意外》(2020)回顧了他最傾心的主題形象之一——老舊窗戶,再次測量這一阻隔或促使運動的扁平邊界空間。
韓國單色畫派大師趙容翊於2023年離世;他在1960年代便已蜚聲國際藝術界,在過去的六十年中發展出了一種與眾不同的繪畫語言。趙容翊允許細膩的色彩變幻在其畫面中自然生成,並一直致力於強調自然、充滿能量的物質性因素。他在去世前一年創作的《19-6013》(2022)代表了他在藝術生涯末期對沈靜生命力的讚頌,並在集體秩序感與個體自由之間成就了和諧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