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angMalingue

Back to 群展

保持在線:雲中遊蕩

[26.09.25 – 04.01.26]

(藝術家)

苗穎, 黃炳, 楊嘉輝

(地點)

大館,香港中環荷李活道10號

(相關網站)

全景式展覽「保持在線:2008年後的藝術與中國」展示廿一世紀藝術如何敘述中國社會現實的變遷,及其全球性的影響。兩期相連的展覽分別以「保持在線:雲中遊蕩」(2025 年 9 月 26 日至 2026 年 1 月 4 日)和「保持在線:全球供應」(2026 年 2 月 27 日至5 月 31 日)為題,通過數碼科技及製造產業鏈的視角,譜出創新而另類的藝術實踐群象,勾勒出此時期的文化演變。

首章「保持在線:雲中遊蕩」精選出自逾 35 個藝術單位、約 50 件作品,反映互聯網、社交媒體平台和數碼科技全面融入日常生活的狀態。展覽設有八個主題單元,切入點包括:資訊泡沫、人工智能、互聯網建構的線上與線下社群,以及數碼科技應用對人類勞動本質的影響,帶領觀眾反思在數碼與現實密不可分的世界裏,如何跨越不同界限,重新連結,繼續「保持在線」。展覽期間將舉辦一系列跨領域活動,包括錄像作品放映、策展團隊分享會、學習與參與節目,並將於 2026 年初發佈與亞洲文獻庫合作的同名書籍。

2008年,北京奧運開幕,「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的標語帶出對全球化的美好想像;同年亦標誌著中國互聯網應用及數碼技術的飛速發展,將全球化陷入社會和經濟層面。然而,國際上動蕩事件接踵而來,包括2020年的疫症大流行,觸發人們對廿一世紀的願景由樂觀逐漸轉向懷疑。新時代尚未完全成形,目前仍然充滿封閉與開放、分裂與團結、必然與偶然之間的矛盾與衝突。也正因如此,當代藝術不僅是介入社會的實踐場,也成為跨越不同邊界的試驗場⸺在數碼與現實密不可分的世界裏,探索如何跨越不同界線重新連結,「保持在線」。

「雲中遊蕩」這一篇章從「互聯網」開放性的出發,這是自1980年代初「互聯網」概念出現以來最重要的技術特徵,用戶得以接收更廣泛的影像、數據與觀念。近年來,隨著社交媒體和短片平台興起,人們窺見更多樣的眾生百態。在以視覺訊息為主導的「雲端」上,本該走向更加多元自由的世界,卻被不斷更迭的技術及其治理措施層層限制。

在「長城防火牆」內的中國互聯網特殊生態裏,藝術家形成了野蠻生長的創造力。數碼技術不僅激發出新的藝術形式,並促使藝術家不斷檢視傳統意義上的邊界。因應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等突破性技術發展,藝術實踐圍繞社群、團結和互助而展開,旨在更廣闊的網絡中重新連接分離的個體,摸索化解人類危機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