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凌畫廊首次亮相“藝術深圳”,將在主展位呈現藝術家王之博(中國),法比安‧梅洛(法國),紐利‧庫祖詹(土耳其),趙容翊(韓國)、崔新明(中國) ,洛朗‧格拉索(法國),鄭洲(中國)的繪畫作品。馬凌畫廊於2010年在香港創立,並於2016年在上海西岸成立第二個空間,致力為合作藝術家們提供更廣闊的交流平台,在概念和美學上拓展創作的空間,積極展示影像、裝置、繪畫和聲音等不同領域及創作媒體的藝術作品。本次“藝術深圳”的主展位以平面作品為主,但在“影像時空”特別單元,馬凌畫廊將會呈現藝術家何子彥(新加坡),周奧(葡萄牙)和高倩彤(中國香港)的錄像作品。
王之博 (b.1981) 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油畫系。相比於展現“宏大”的敘事題材,王之博的創作更傾向於對“細小”事物的發掘。她的風景、靜物和人像作品通常由她對觸手可及的照片或事物的臨摹出發,它們也是她記憶的拼貼畫。當引發她靈感的素材既來源於網絡、電影、雜誌,又來源於真實的物件、地點和人,王之博便將個人的想像直接注入到作品裡,賦予其獨特的美感,並透過對顏色和明暗法的巧妙運用,使作品進一步被強化。
法國藝術家法比安‧梅洛(b.1981) 著眼於對外部世界的自我反思,呈現給觀者的是精美的繪畫和雕塑,藝術家的繪畫技法十分寫實,但其實作品描繪的更多是超脫世俗的場景,令人不安的狀況和夢幻般的事件。梅洛在稀疏的白色背景上用微小的篇幅開始創作,法比安‧梅洛的繪畫運用了中國水墨畫的手法,這是他在中國西安交流時練就的技巧,觀眾可以通過他的繪畫進入他的潛意識世界之中。
土耳其藝術家紐利‧庫祖詹 (b.1971) 創作的畫作探索當下全球化大都市是如何變成現代生活的量化者,建築是如何決定人的行為和思想。他的畫探索了城市景觀的同化,反思這一結果帶來的既讓人熟悉又令人恐懼的經歷。庫祖詹的作品不僅僅在很多國際機構和展覽中展出如伊斯坦布爾Pera美術館, 同時也是伊斯坦布爾現代美術館的永久收藏。
法國藝術家洛朗‧格拉索(b.1972) 的作品往往以歷史考證和科學文獻為出發點,對歷史上的超自然現象和奇異事件展開調查,他對那些隱秘的、不可見的,卻同時對我們產生巨大影響的事物深感興趣。格拉索的作品涉及影像、裝置、繪畫和公共空間藝術等各種媒介,引導觀眾遊走在過去與現在、質疑與發現、奇觀與現實、知識與信仰、科學與藝術之間,為我們開啟新的認知之門。他的影片既壯美磅礴又充滿了神秘氣氛,有著模糊的時間觀,讓人難以分辨過去、現在還是未來,那些展現世界奇蹟的影像引人入勝的同時又有著末日來臨般令人惴惴不安的恐懼感。
藝術家鄭洲 (b.1969) 以畫畫反映思維永不停息的流動,對外界信息的接收及反饋,對內心幻想和隱秘慾望的剖析,皆以繪畫為途徑為出口。鄭州的繪畫基本屬於表現主義的範疇,技巧上看似漫不經心、隨心所欲,平面缺乏透視,顏色大膽線條狂亂,值得一提的是他在作品中突破時間空間的邏輯,不受制約的純主觀性的東西,象意識流文學中對靈感、直覺和潛意識的表達,連綿、多變、跳躍。
崔新明(b.1986)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是一位備受欣賞的新晉中國藝術家,現居於重慶。這位新晉中國藝術家的油畫作品以遼闊視野和豪邁風格見稱,不時強烈地展現出中國年輕一代激盪多變的思想世界。在窺探崔新明的感受和視覺敘述時,不難發現他的創作均建基於內心的戰栗與不能抹去的陰霾。在欣賞同時,人們會不禁自覺是一名入侵者,肆意地侵犯他的童年回憶、青蔥歲月、個人內心的震顫以及根深蒂固、縈繞心頭的思緒。
趙容翊 (b.1934) 畢業於韓國首爾大學、以精巧且由過程驅動的畫作見稱,於60年代中崛起,在70年代加入單色畫的創作領域。這場藝術運動並非某些藝術家之間表明個體觀念的宣言,而是透過對創作過程的著墨彰顯重複性、冥想和安寧的原則。趙容翊憑藉微妙的色彩從一眾單色畫藝術家中脫穎而出,同時秉承了以物質性為基調的傳統。趙容翊被譽為南韓舉足輕重的畫家之一。
///
何子彥(b.1976) 被認為是多界別藝術家,他的創作涉及電影、劇場、裝置藝術、聲音、寫作等領域,無論以何種身份,何種媒介,何子彥思考的議題始終圍繞在幾個方面:東南亞地域政治與民間歷史、神話、文化的研究;對電影語言、結構和符號的研究;與社會現實或內心幻想相關的種種視覺實驗和隱喻。這些研究方向並非各自單獨展開,而是會相互牽扯、互為補充地出現在作品中,使他的作品具有一種高密度和多層次的質感。
周奧(b.1974)是城市空間的“解碼者”。現居香港的他喜歡觀察大都市中復雜而顯著的混亂特質,繁華街道的聲音與秩序、快速行駛的地鐵與密集的空間,正是其作品的核心主題。他系統地記錄、分析、抽象與分解這些現象,創造出一種可編碼的闡釋,這過程本身也是一件藝術創作,他在尋找都市復雜本質中的秩序與內在邏輯。
高倩彤 (b.1987) 樂於與都市中帶有親密感的生活情境展開視覺對話,挖掘每個人獨自創造出來的情境趣味。她關注“物件”所帶來的影響,透過各式不同媒材,探究私密物品在人們身上所投射的心理作用,以及個人賦予物品的特殊功能。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的高倩彤,近距離觀察城市居民,好奇卻又認同他們因所珍藏物品而形塑的價值觀,緩慢觀察這些物件是如何反映人們的生活,又或者最起碼反映了他們所期望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