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angMalingue

Back to 藝博會

2015 年香港巴塞爾藝博會

[13.03.15 – 17.03.15]

(地點)

香港灣仔會展中⼼心3 樓3C10 號

現在和過去

都是未來的現在,

而未來又屬於過去

(T. S. 艾略特,焦灼的諾頓,“四個四重奏”,1936)

 

幾個世紀以來時間線性流逝這一主題一直是科學家,哲學家,作家和藝術家此類具有理論性和想像力頭腦的關注點。在物理學界,從史蒂芬 · 霍金到史蒂文 ·溫伯格,都通過闡述“狹義相對論”來描述多元化,宇宙的無限性假設或有限可能性共同構成所有存在的事物。此類概念理論也激勵了物理學界之外的實踐者,從提出六緯宇宙的英國哲學家約翰·G·班納特,到T. S. 艾略特,後者在其詩作“焦灼的諾頓”之中提出時間與救贖的概念。空間,時間與緯度這些相互關聯的主題都以相同程度影響到藝術家。此次群展合力呈獻洛朗· 格拉索(1972,法國),洛斯·卡平特羅斯(1991 年成立於古巴),紐利·庫祖詹(1971,土耳其),艾域克· 柏達(1972)和周奧(1979,葡萄牙/香港)的作品,每位藝術家都分別闡述並解讀時空關係之現實。

作為同代概念型藝術家之中的翹楚,洛朗· 格拉索持續研究認識論,並重點探究人類對時間的感知。借助多種媒介,格拉索探索我們對於“瞬時性”的觀念,認為我們的視覺遺存在本質上源於個人意識。看似屬於“未來”,格拉索的作品卻可表現一平行的“現在”,一個超越日常經驗的輪廓,另一個則是我們的個⼈人意識所無法達到的,卻存在於多元可能性之中。

洛斯 · 卡平特羅斯這個由兩位藝術家組成的團隊,也同樣關注多個領域,尤其是以空間作為背景。這個團隊已創作出多種類型的作品,從裝置於牆上的水彩作品,到大型公共裝置藝術,都存在於“異度”空間:既不存在於此處也不存在於彼處的空間。事實上,兩位藝術家將自己的作品與米歇爾 · 福柯的“異位”概念相類比,正如作品“別處空間”(Of Other Spaces,1967)的闡述,描繪⼀一個無霸權條件之下的時空。此種概念在洛斯 · 卡平特羅斯的作品之中也能見到,卻不十分明顯,他們建造與感知的空間似乎關於另一種現實,平行於我們身處之現實。

土耳其藝術家紐利 · 庫祖詹也同樣探究多種現實,並選擇都市作為關注焦點。通過其畫作,庫祖詹同時從多個角度描繪城市特性,如同通過一種於重疊瞬時獲得的開放意識,捕獲了多重“瞬時”。這種視角,或者是可能性,通過每幅畫作的創作過程來表達,一個個圖層,一個個線條,如同在複製視覺感知,跟普通人一樣瘋狂,有普通人都有的理智,有普通人無論合適何處都能具備的理智。

法國藝術家艾域克 · 柏達也思考多領域創作的可能性,為探索這種創作方式,他通過改變材料來代替觀察傳統意義上普通物體的不同方式。他的藝術實踐繼承了杜尚的現成物,而又在此基礎上有所演變;他展示的作品不僅僅是現成物,而是將現成物重新配置並重新設定用途,重組並重新設計材料,是經過重新組裝和鑄型的具有精緻形狀,顏色和樣式的整合物。總體來講,通過展示與置換,柏達探索人與物的互動如何完全到達離自身現時存在的境地。

最後,香港新晉藝術家周奧從一個高度分析的層面探非空間與物體的美學特性。通過充實這些領域和元素的視覺特性—— 街道名牌,小巷,漂流材料,砍伐木材的碎片—— 他展示了一個平行世界的可能,在這個平行世界之中,無需藝術家的干預或創作,這些物體本身就作為美學個體存在。通過此種方式,周奧試驗我們在這個世界的感知物,並通過感知到的物體特性,呈現一個平行的暫時性瞬間所能具有的不同存在形式與感知性。

馬凌畫廊是一間著名當代藝術畫廊,成立於2010 年,展出新晉與著名藝術家的作品,並協助發展他們的藝術生涯。代理藝術家包括艾域克 · 柏達,賈奈娜 · 查普,袁遠,孫遜,洛朗 · 格拉索,崔新明,高倩彤,王之博,紐利 · 庫祖詹,傑里米 · 艾弗雷特和周奧在內的國際藝術家。2015 年1 月,畫廊遷入香港中環的新空間。

傳媒查詢: Jennifer Caroline Ellis (jennifer@edouardmalingue.hk or +852 2810 0317)

其他查詢: Lorraine Malingue (lorraine@edouardmalingue.hk or +852 2810 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