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angMalingue

Back to 藝博會

2017 年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

[21.03.17 – 25.03.17]

(地點)

香港灣仔港灣道1號,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相關文件)

(相關網站)

馬凌畫廊很榮幸在2017年香港藝術巴塞爾博覽會的藝廊薈萃展區以「改變狀態」為主題展出藝術家的作品。「改變狀態」即是指心理、現實和客體的狀態,描述一個可以被預期的卻也可能被推翻的情況。在藝術家趙容翊(生於1934),洛朗‧格拉索(生於1972), 艾域克‧柏達(生於1972), 謝素梅(生於1973,和法比安‧梅洛(生於1981)的作品中,觀眾將會瞭解藝術家如何更深入地呈現出感知到的和真實發生的情況。此外,王衛(生於1972)的裝置作品《滑落的壁畫2》將在藝廊薈萃展區展示,作品呈現了一種在現實和人造現實之間的搖擺

個人的精神狀態是每一次反思的源頭。開啓本次「改變狀態」的是韓國藝術家趙容翊的作品,他是70年代單色畫(Dansaekhwa)運動的重要領軍人物,這場藝術運動強調創作過程中重復,冥想和靜謐的原則。通過將「製造行為」(act of making)置於創作的核心,藝術家的每幅畫都暴露了一種罕見的視覺靈性,這種精神上的清晰狀態超越了我們的日常。通過在畫作中加入微妙的色彩線索,使趙容翊區別於其他單色畫藝術家。展出的作品來自他的「浪」系列和「竹」系列,表現了藝術家通過宣洩的過程達到另一種精神狀態的能力。

基於精神狀態的改變,藝術家洛朗‧格拉索通過他複雜的觀念化創作,深入科學、歷史、神話和超自然現象,敘述其在真實與超驗的邊緣所展開的豐富調研。格拉索的作品穿梭於多個時空和地域之間,在認識論的層面挑戰我們對時間和地域的認知。屆時將會展出的是他在日本進行了廣泛研究後的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他的作品「Behind the Eyes」(2015)是一個木製面具,該作品可以追溯到群島的繩文時代,作品把同一時期出現的外星文化移植到這一史前歷史中。

追隨杜尚的現成品概念,從中發展出自己的風格,艾域克‧柏達的作品或由他製造的情境不僅僅是單純的現成品,而是將媒材重組或改變用途,通過精心重置賦予物件新的意義。例如,「Paillasson」看似一個抽象的結構形式,實際上它是一個被收集來的門墊,經歷了時間的洗禮和人為使用,它和人的互動關係被視覺化了。忽略物件本身的美學意義,改變其環境,艾域克‧柏達對尋常物件究竟可能變成怎樣展開視覺化的探討。

通過發展個人聯想的概念, 謝素梅創造精緻的作品來建立個人,主體和環境之間新的關聯性。謝素梅的作品非常觀念化,它們似乎呈現觀者所期望看到或聽到的,實則不然,作品質疑我們到底在尋求什麼來與環境或物體獲得關聯。本次被展出的是「Faded」(2014),一面鏡子中蘊藏了一副由許許多多帶壁龕的房間疊加起來的圖像。站在鏡子面前的觀者在看到圖像的同時也看到一個分崩離析的自己。藝術家就觀者永遠不能看到自己清晰的鏡像和真實的狀態來激發思考和想象力。

著眼於對外部世界的自我反思,法比安‧梅洛呈現給觀者的是精美的繪畫和雕塑,藝術家的繪畫技法十分寫實,但其實作品描繪的更多是超脫世俗的場景,令人不安的狀況和夢幻般的事件。梅洛在稀疏的白色背景上用微小的篇幅開始創作,法比安‧梅洛的繪畫運用了中國水墨畫的手法,這是他在中國西安交流時練就的技巧,觀眾可以通過他的繪畫進入他的潛意識世界之中。

除了在藝廊薈萃展區的展示,藝術家王衛會在藝廊薈萃展區展區呈現他的大型裝置。藝術家以生動的方式利用現有空間和視覺元素,並且將其放大至融入展場的佈局之中。透過對這個本質上的互動和去情境化過程,王衛帶領觀者設身處地思考自然形態的真實性,並提供發掘新意義的視窗。《滑落的壁畫2》(2017)中地板上的馬賽克瓷磚描繪了一片歡暢的海灘,由一棵棕櫚樹,遠處的海洋,粉色的日落,毛茸茸的雲朵和向遠處飛翔的鳥所框住。以扁平的、類似基座的形式所展示,王衛致力於回歸到最基本形式的自然,並且對「現實」的本質進行反思。 另外,王衛就在藝術博覽會的語境之下,在面對眾多藝術家、觀眾的審視之下,該如何思考人造現實這一問題進行了更深刻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