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angMalingue

Back to 藝博會

2019 巴塞爾藝術展邁阿密海灘展會

[05.12.19 – 08.12.19]

(地點)

邁阿密海灘會議中心

(相關文件)

馬凌畫廊在此次2019巴塞爾藝術展邁阿密海灘展會上將帶來鄭波(1974年生於中國)的個展,其核心是探索生態酷兒的界限和潛力。鄭波是一位致力於社會和生態活力的藝術家,通過促成人類個體與蕨類植物之間某種細膩又令人深思的交集,以揭示兩者的酷兒特質。此次在巴塞爾藝術展展位上將展示《蕨戀》影片系列,其中將首次展示《蕨戀IV》(2019),這是鄭波持續調查與蕨類植物親密關係系列作品的第四件作品,同時還呈現了作品《生存手冊II(手抄1945年《台灣野生食用植物圖譜》)》(2016),一本羅列經鑒定的可食用植物以強調殖民主張的書籍以及《生存手冊III(手抄1833年《備荒草木圖》)》(2019),一本在江户时代天保大饑荒時期發佈的幫助解決糧食短缺問題的書籍。

進入黑暗的展位,觀眾首先會被佔據了展位最內側一整面墻,循環播放的影片所吸引。Pteridophilia,一個生造詞,由 pterido-(蕨類植物)和 -philia(愛、迷戀)組合而成,假象了一個人可以和蕨類植物之間發生的親密關係。影片《蕨戀IV》(2019)涉及倫理學,特別是人與蕨類植物幼苗(也被稱為蕨菜)之間的關係。這些扁平線圈狀如熏香的綠色蕨類幼苗給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不少啟發,如小提琴的裝飾元素(也稱為渦卷形裝飾),又如主教使用的捲曲的棒(也被稱為牧杖)。擁有抗氧化功效的蕨類同樣被廣泛用於亞洲至法國北部的各種美食中。然而鄭波想得更深遠,提出了與蕨類植物發生性關係的道德問題。這樣的行為是崇高的還是令人討厭的?是取決於生態還是植物年齡?

鄭波前三件探索蕨類食物、人類和慾望的作品也被展出,特別的是作品拍攝於蕨類植物密度最大的台灣,每平方米棲息著600多種種類。第一件作品敘述了六個男人與蕨類植物緊密接觸,溫柔地撫摸它們的經歷。在第二件作品中,一個男人與鳥巢蕨做愛,隨後又吃掉了這個植物。第三件作品中,鄭波與當地的BDSM群體合作,將活動延展至三種當地的蕨類植物上。前三件作品以及《蕨戀VI》(2019)中首先浮現的問題是有關性和戀物癖的問題之一:對渴望取得聯繫與滿足的接納。然而,通過圍繞性的公開論述,也揭露了規範和局限性,社會如此機械化以及趨向於物種純度的問題。

櫃子中陳列的是鄭波精心抄寫的繪本,《生存手冊II》(2016)和《生存手冊III》(2019)。其中,《生存手冊II》原書由日本殖民軍在1895年至1945年佔領台灣期間為了識別、展示食用植物而編寫。其中記錄著在豐富度和營養方面,蕨類植物居首位。該書是佔領者為了生存的工具,指出了已經知道蕨類植物價值的當地土著人口的分裂,而這種重新記錄的方式則標誌著對某種知識的重新佔有。因此,圍繞生態的討論不僅涉及植物和性,還涉及篡奪控制和政治參與。

最終,這次展位通過鄭波的個展表述了某種邊緣化,以溫柔的試驗性的方式結合社會壓抑和表達,這樣的考量適用於台灣和大中華區,但也可擴展到全球範圍適用於全球人類。

鄭波曾與亞洲和歐洲的多家美術館和藝術空間合作,最近的有第58屆威尼斯雙年展(威尼斯)、格羅皮烏斯博物館(柏林)、Parco Arte Vivente(都靈)、立方計劃空間(臺北)、Villa Vassilieff(巴黎)、卡斯雕塑基金會(古德伍德)、四方美術館(南京)和香港藝術館。2018年,他的作品入選「第十二屆歐洲宣言展」,「全球都市國際雙年展」,「第十一屆台北雙年展」,「第二屆銀川雙年展」,「第一屆泰國雙年展」。2018年,他結束了位於香港的亞洲藝術文獻庫的駐留項目。2020年,他將參加利物浦雙年展以及柏林格羅皮烏斯美術館的駐地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