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凌畫廊很榮幸在2020藝薈香港中呈獻謝素梅(1973年生於盧森堡)的個展。
作為一名專業的古典大提琴演奏家,謝素梅善於通過其藝術創作編織演繹令人沉思的故事。被賦予音樂的語言,謝的創作橫跨多個媒介,即影像、裝置和雕塑。通過研究地域、文化和傳統的關聯,謝的細膩創作激發多重感官的交互刺激,從而縈繞出一種時間於平緩的成思中懸置的狀態。比如在謝的作品中,有隻可聽見呼吸聲的靜謐房間和在高聳如山般的綠色背景下演奏的大提琴。
在影像《塑形》(2019)中,伴随著由各種環境音組成的音軌,鏡頭呈現了陶土在手的塑形之下的持續起伏變化的過程,並最終產生疊化的效果。比起塑造一件有用的容器或是讓影片走向一個結局,此作品更多的是為了表現在無休止的運動之中來塑造世界、塑造生活的理念。影片開頭與結尾的相互疊化,構成了其存在的循環特徵。起起伏伏的編排看起來就像是呼吸或波動,為這一舉動灌注了某種生氣。圖像和聲音同時在存在和不存在之間搖擺不定,從而創造出一種懸置感以及一個潛在的空間。
在《家(立方研究)》(2019)的系列作品中,謝素梅呈現了以三維繪畫的精神來展開的攝影考察。這些照片玩味著經典房屋線描的基本形狀,展現出立方體各式各樣的變形方式。纖細簡單的線將每個立方體的脆弱枝條聚集在一起,脆弱的不穩定性瞬間由此被轉化成為具有精緻美感的幾何形狀。這些「精神繪畫」的雕塑性和空間性手法,以及由此產生的律動變化,都說明著內心狀態的脆弱性。
《工作室8(羅馬)#1》(2015)和《工作室8(羅馬)#2》(2015)是謝素梅在兩張噴墨打印照片上表現時間流逝和過去的一個短系列中的兩件作品。《工作室8(羅馬)#1》的圖像拍攝的是《消散》系列作品的反光表面。《消散》系列是藝術家在2014至2015年期間操控鏡子製作出的雕塑。這件作品拍攝的反光的畫面是謝素梅在羅馬梅迪奇莊園駐留期間的工作室,也是19世紀初讓·奧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爾的工作室。利用褪色的和鏡面的表面拍攝這個工作室,謝素梅強調並探索了已消逝不存在、能承載可能殘留的氛圍的臨時空間的意義。
《安棲 #1》(2016)由一組現成的石灰石雕塑組成,有別於傳統雕琢技術,謝素梅直接在作品適當的位置中嵌入色彩繽紛的石球。對於藝術家來說,這樣的雕塑象徵著擁抱和被擁抱之間不穩定的平衡感。五顏六色的彩球讓人聯想起大理石或宇宙中的行星。作品《安棲》效仿中國古代傳統中形狀獨特的「 供石」,文人將此物件置於書案藉以冥想或攝取靈感。這些石頭呈現山巒景觀,形如「 地之骨」、「 雲之根」抑或天穹一隅,反映出中國思想中對自然的崇拜,也是將微觀與宏觀世界相連的媒介。謝素梅將尺寸、顏色各異的礦石球體放置於石灰石的崎嶇孔洞中,以有趣且詩意的手法來把玩規模:這些球體既如孩童的彈珠,又如宇宙星體。藝術家也任由自己被現成的物體形式所引導。
謝素梅是一位享有國際聲譽的藝術家,2003年代表盧森堡參加威尼斯雙年展后開始嶄露頭角,她的三重裝置作品《空氣調節》獲得當屆國家館金獅獎。謝的藝術作品已在多個國內和國際藝術機構展出,個展包括阿爾高爾美術館,瑞士 (2018);盧森堡現代藝術博物館, 盧森堡 (2017);米羅基金會,巴塞羅那 (2011);伊莎貝拉嘉納藝術博物館,波士頓 (2009);水戶藝術館,日本 (2009);西雅圖美術館 (2008);P.S.1當代藝術中心,紐約 (2006);《卡西諾》展於當代藝術論壇,盧森堡 (2006);芝加哥大學文藝復興社會美術館 (2005);現代美術館,瑞典 (2004)。群展包括波昂藝術博物館,德國 (2009); 薩黑塔國立美術館,波蘭 (2009);新加坡雙年展 (2008);蘇黎世美術館 (2006);艾波當代藝術中心,阿姆斯特丹 (2005);聖保羅雙年展,巴西 (2004)。 另外,謝也榮獲了諸多獎項,包括摩納哥皮爾王子基金會頒授的當代藝術獎 (2009) 以及盧森堡愛德華·史泰欽獎 (2005)。
///
*電影放映
鮑藹倫 | 特羅拉馬 | 黃炳 | 鄭波
日期:11月27日週五 下午 5 – 6時
地點:香港藝術中心古天樂電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