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凌畫廊很榮幸在2020上海廿一當代藝術博覽會展出艾域克·柏達(1972年生於法國)、岡瑟·弗格(1952年-2013年)、何意達(1980年生於中國)、劉茵(1984年生於中國)、娜布其(1984年生於中國)、楊嘉輝(1979年生於中國香港)、謝素梅(1973年生於盧森堡)、于吉(1985年生於中國)和鄭洲(1969年生於中國)九位藝術家創作的作品。
在艾域克‧柏達的創作中,透過將物質特性細膩巧妙的錯置,讓作品與當代生活產生呼應共鳴。無論是蜂窩狀塑膠物、方格紙,甚或膠帶,柏達讓日常生活用品脫離慣有情境並賦予它們新的作用,作品中處處可見其巧思與技法。柏達曾參與多次國際大展,聯展經歷包括邁阿密巴斯美術館(2014)、日內瓦當代美術館(2013)、布魯塞爾當代藝術中心(2013)、巴黎小皇宮(2007),個展經歷則包括巴黎利卡德基金會(2011)、巴黎紅樓(2007)等機構。2011年,他獲頒「莫里斯當代藝術大獎」。柏達的創作也曾被國際媒體報導,包括《慕斯雜誌》、《斜線巴黎》以及《華爾街日報》。柏達的作品也在各個著名的博物館收藏,其中包括波士頓MFA和日內瓦MAMCO 。
形狀、色彩、節奏,是知名德國抽象藝術家岡瑟·弗格藝術實踐的重要基石。他的創作橫跨繪畫、雕塑及攝影。自上世紀70年代起,弗格就以探索色彩及手勢的「柵欄」或「格子」繪畫躋身成為現代主義藝術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弗格是其所處時代最為重要的藝術家之一,曾於達拉斯藝術博物館(2019)、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館(2019)、慕尼黑布蘭德霍斯特博物館(2014)、巴塞爾貝耶勒基金會(2009),不來梅藝術館 (2006),巴塞爾美術館(2006)等重要機構舉辦過大型回顧性個展。他也曾參加過芝加哥當代藝術博物館(2020)、盧森堡讓大公現代美術館(2018)、法蘭克福現代美術館(2017)、柏林漢堡車站美術館(2013)等地所舉辦的群展。他曾於1996年獲得科隆路德維希博物館沃爾夫岡·哈恩獎。弗格的作品現存於全球多個重要的公共及私人收藏之中,其中包括: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威尼斯弗朗索瓦·皮諾基金會,柏林戴姆勒當代藝術館,柏林漢堡火車站美術館,聖莫尼卡布洛德當代美術館,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明尼阿波利斯沃克藝術中心,馬德里索菲亞國家藝術中心博物館,洛杉磯當代美術館(格蘭德大道館),都靈里沃利城堡當代美術館,巴塞爾美術館。
何意達於1980年生於上海,2007年在英國倫敦切爾西藝術學院獲得學士學位。目前在上海工作生活。何意達的藝術實踐專注於這兩點展示和表達:對於雕塑語言的探索,並用其對我們熟悉的認知進行重新審視,將「真實」和「假象」並列,去挖掘它們的相互關係。在雕塑語言上的探索對何意達來說是一種更接近搜尋真實的過程,不同的材料和形態只承載表達的語言,輕盈或褶皺,柔軟或堅硬,雕塑語言的表達方式變成了承載的內容,除去了指代的投射,它是最接近本體的真實。在她的作品中,即便形態各異、材料各個不同,但「重要的」和「核心內容」從不出席,而「空」(void)總是在場。利用那些無關緊要的事物、被拋棄的元素、配件,何意達試著用缺省的部分去塑造對象,從而重新審視我們對事物的認知過程。結合著她的表面化、形態化的雕塑語言,她的世界是在假象中被重新認識的真實,也是在真實中被投射出的假象,並行交互。 她的個展包括:正確的錯位(亞洲藝術中心,上海,2016),提.防(C空間,北京,2013)。參加的群展有:Longan(House of Egorn,德國柏林,2019),藏木於林(香港大館當代美術館,香港,2019),林中的樹倒下而沒有人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上海,2018),難看:曖昧的倫理,去階級眼光(剩餘空間,武漢,2016),煉金術(Between Art Lab,上海,2015),窺視秀(長征空間,北京,2015),+關注(上海當代藝術館,上海,2011)。2018年何意達結束了位於英國曼切斯特中國當代藝術中心(CFCCA)的利物浦雙年展駐留項目。
劉茵2010年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常駐在廣州和香港。她常常運用黑色幽默的圖像來指涉我們日益自滿的媒體消費方式。劉茵通過往現成公共圖像中加入大量風格化、奇幻、漫畫式的眼睛和背景,來改變了我們觀看這些圖像的方式,從而讓揭露這個快消媒體時代中圖像作為真理的承載者的虛假性。其作品曾展出于北京泰康空間(2014)、柏林IMPORT Projects(2014)、廣州觀察社(2010)、羅馬Adele C畫廊(2009)和法國貝桑松Ecole Régionaledes美術學院(2009)。她也為廣州藝術家獨立出版的月度雜誌《馮火》做封面創作。
無論是被我們視作是真實的事物,還是我們與物件及物質相作用過程的心理本質,都是娜布其藝術創作的長期主題。從手工塑造的雕塑作品,到應用了大量現成物的裝置作品等,娜布其的藝術實踐一直牽引觀眾前去觀察細節及語境,去適應並考慮虛構與實在之間的複雜關係。娜布其由此建立的領域強調我們對周遭世界的理解,並將我們引入關於空間政治的探索之中去。娜布其探索視覺現象、觀察的維度,以及我們接受並質疑的既成現實。通過討論自然、私人空間等熟悉的主題,娜布其將觀者引入關於「在場」的思辨之中,讓觀者反思其感知面對之物在當下、過去及未來狀態的方式。娜布其的龐雜裝置作品因此指向了我們的認知習慣,並以智慧及戲劇性鼓勵我們反思既定思維模式的意義。娜布其於2013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現生活工作於北京。其近期展覽包括:第58屆威尼斯雙年展(威尼斯,2019);「寒夜」,(UCCA當代藝術中心,北京,2017);「缺失的段落」,(Museum Beelden aan Zee,海牙,2017);「球場」(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北京,2017);第十一屆上海雙年展:「何不再問?正辯,反辯,故事」(2016),以及第十一屆光州雙年展「第八種氣候(藝術做什麼)」(2016)。
香港藝術家、作曲家楊嘉輝擅長通過譜奏融合圖像和聲音的多文化交響樂。楊嘉輝受過專業的跨文化作曲訓練,通過將形式主義的界限推向創意跨媒體,用旋律觸動關於身份、戰爭和文學的話題。從電子遊戲聲、大張旗鼓的前進隆隆聲、粵語童謠到名著,楊嘉輝通過意料之外的聲音來強調嬉戲和知識妙語的感受,也建立了特別的場景來挑戰人們日常和物體、故事及空間的聯繫。作為跨界當代藝術家的楊嘉輝曾受專業作曲訓練,2013年於普林斯頓大學獲得音樂博士學位(作曲專業),2017年曾代表香港參加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此外,他曾在世界各地舉辦個展,包括東京森美術館(2020)、京都兩足院(2020)、芝加哥大學斯馬特美術館(2019)、愛丁堡大學塔爾波特·瑞斯美術館(2019)、香港視覺藝術中心(2019)、溫哥華亞洲當代藝術國際中心(2019)、香港M+展亭(2018)、曼徹斯特華人當代藝術中心(CFCCA,2017)、德國杜塞爾多夫美術館(2016)和廣島市現代美術館(2015)等。他亦曾參加世界各大著名機構舉辦的群展,包括紐約第8屆PERFORMA雙年展(2019)、柏林格羅皮烏斯博物(2019)、紐約古根海姆美術館(2018)、悉尼雙年展(2018)、大阪國立國際美術館(2018)、首爾MMCA國立現代美術館(2017)和卡塞爾文獻展之卡塞爾電台廣播(2017)等等。楊嘉輝同時是多個樂隊的成員,並和世界各地樂團保持合作。他參加過多個藝術節,也曾獲得多個獎項,包括2015年寶馬藝術之旅獎項和2018年香港藝術中心藝術榮譽獎、香港藝術發展局的年度最佳藝術家獎(2013)、奧地利媒體藝術節電子藝術大獎(2012)、彭博新一代藝術獎(2007)。
作為一名專業的古典大提琴演奏家,謝素梅善於通過其藝術創作編織演繹令人沉思的故事。被賦予音樂的語言,謝的創作橫跨多個媒介,即影像、裝置和雕塑。通過研究地域、文化和傳統的關聯,謝的細膩創作激發多重感官的交互刺激,從而縈繞出一種時間於平緩的成思中懸置的狀態。謝2003年代表盧森堡參加威尼斯雙年展后開始嶄露頭角,她的三重裝置作品《空氣調節》獲得當屆國家館金獅獎。謝的藝術作品已在多個國內和國際藝術機構展出,個展包括阿爾高爾美術館,瑞士 (2018);盧森堡現代藝術博物館, 盧森堡 (2017);米羅基金會,巴塞羅那 (2011);伊莎貝拉嘉納藝術博物館,波士頓 (2009);水戶藝術館,日本 (2009);西雅圖美術館 (2008);P.S.1當代藝術中心,紐約 (2006);《卡西諾》展於當代藝術論壇,盧森堡 (2006);芝加哥大學文藝復興社會美術館 (2005);現代美術館,瑞典 (2004)。群展包括波昂藝術博物館,德國 (2009); 薩黑塔國立美術館,波蘭 (2009);新加坡雙年展 (2008);蘇黎世美術館 (2006);艾波當代藝術中心,阿姆斯特丹 (2005);聖保羅雙年展,巴西 (2004)。 另外,謝也榮獲了諸多獎項,包括摩納哥皮爾王子基金會頒授的當代藝術獎 (2009) 以及盧森堡愛德華·史泰欽獎 (2005)。
于吉,生於上海,目前主要生活工作於上海和維也納。她以多樣且具實驗性的實踐聞名,使用包括裝置、表演和視頻等媒介,其中雕塑是她創作的核心。于吉的近期作品大都基於對特定地域和空間場域的地理考察而展開。她專注於以時間、空間和移動來工作,通常使用樸實的材料,將非物質和無形的事物注入物質存在。于吉近年主要展覽包括:第58屆威尼斯雙年展(2019);滕斯塔當代藝術中心,瑞典(2018);外灘美術館,上海(2017);第11屆上海雙年展(2016);東京宮,巴黎(2014)等。在2017年,于吉入圍當年Hugo Boss亞洲新銳藝術家大獎。于吉將於2021年2月在倫敦Chisenhale藝術中心舉辦大型個展並進行委託創作。
鄭洲1969年出生於中國浙江溫州,1990-1994年就讀於浙江美術學院版畫系,1994-1996在中國美術學院版畫系工作,2000-2010年在中國美術學院附中工作,2013年至今,以自由藝術家身份生活及工作於北京。鄭洲以畫畫反映思維永不停息的流動,對外界信息的接收及反饋,對內心幻想和隱秘慾望的剖析,皆以繪畫為途徑為出口。技巧上看似漫不經心、隨心所欲,平面缺乏透視,顏色大膽線條狂亂,突破時間空間的邏輯,不受制約的純主觀性的東西,像意識流文學中對靈感、直覺和潛意識的表達,連綿、多變、跳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