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angMalingue

Back to 藝博會

Art Basel Basel 2021

[23.09.21 – 26.09.21]

(藝術家)

趙容翊, 周育正, 何子彥, 許鶴溪, 劉曉輝, 鮑藹倫, 黃炳, 于吉, 袁遠

(地點)

Messe Basel, Messeplatz 10, 4058 Basel, Switzerland

(相關網站)

馬凌畫廊首次參加巴塞爾藝術展巴塞爾展會,展出趙容翊、周育正、何子彥、許鶴溪、劉曉輝、鮑藹倫、黃炳、于吉及袁遠的作品。從1970年代韓國抽象藝術傑作,有激進政治意義或帶有強烈黑色幽默意味的影像作品及虛擬現實環境作品,再到不同地區跨代際藝術家群體的新近抽象及具象繪畫作品,馬凌畫廊旨在於巴塞爾藝術展巴塞爾展會呈現眾多傑出代理藝術家創作實踐的多元特質。

趙容翊(1934年生)被廣泛視作是韓國最為重要的繪畫藝術家之一。其1970年代「刮痕系列」繪畫展現了其以富有韻律的筆觸處理繪畫表面的獨特技法。在創作此系列時,藝術家用拇指刮掉第一層顏料,揭露畫面的雙重底色。趙容翊有意識地將他在這個時期發展的藝術實踐與古高麗不同時期的青瓷藝術相聯繫,也指出了從日本傳入的西方抽象藝術對其創作施加的影響。《74-114》(1974)及《76-728》(1976) 揭示了藝術家對創作過程、繪畫行動以及藝術的「呼吸」冥想意義的深入關注。

周育正(1976年生)使用包括裝置及繪畫在內的多種不同媒介,塑造出極簡而縝密斟酌的智性和美學技藝,把玩藝術、物件和空間本身的特質,探索社會與審美的相互作用關係。其近期「Moody」系列作品是多張瀰漫氤氳的繪畫:層疊的漸變色彩及扁平的筆觸催生了一種帶有強烈數碼感的輕盈「情緒」,而每一件作品均是藝術家細密衡量推敲的結果。藝術家將顏料視作是污染源,將繪畫行動視作是污染擴散過程,預見了繪畫的物質屬性與當代全球境況的關鍵聯繫。

何子彥(1976年生)的深邃藝術實踐調用了龐雜的歷史敘事、戲劇化的音樂元素以及有強烈寓言意味的光影形式。在何子彥電影及裝置作品核心處運作的,是一種對歷史的觀察;具體來說,藝術家以史實與神話為材料編織敘事,以揭示知識傳承與信息、闡釋與記憶的錯綜複雜關係。其作品形式游離於事實陳述與文物呈現之間,既展示研究性紀錄成果,又繪制奇幻神妙圖景。《R代表迴響》(2019)是圍繞鑼這種東南亞地區傳統樂器發展的故事。藝術家不以文字講述鑼的故事,而是通過創造在虛擬現實中的旅途讓觀眾得以在龐大系列的「虛擬物件」中游弋。這些「虛擬物件」以豐富奇幻的方式發展敘事及想象。

許鶴溪(1987年生)的藝術實踐集中檢視前基督教神話、歷史、當代文學、電影及個人歷史敘事。她創作的既迷幻又寧靜的藝術作品揭示了既有敘事在當代時期催生恐懼、焦慮、喜悅及悲愴情感的方式。大尺幅布面水墨作品《菲》(2021)是許鶴溪描繪電影角色全新系列繪畫的代表作:此幅作品描繪了《重慶森林》中王菲扮演的角色。藝術家旨在通過繪制肖像作品以塑造人類形象,而在不同影片中扮演各色角色的演員們為其提供了開放、自然的創作切入點。藝術家仔細觀察這些運作於電影中的形象,在那些表達了人性開放性的瞬間截取靜幀,以此圖像為基礎創作素描手稿,再於其後創作大尺幅肖像繪畫作品。

劉曉輝(1975年生)在過去的二十餘年時間內創作的繪畫作品持續凝視生活的點滴,鋪陳動人的故事。無論是那些描繪了蘭州或敦煌等地既荒蕪又壯麗景象的繪畫作品,還是那些反復以澎湃筆法描繪藝術家母親及妻子生活日常的繪畫作品,均展露了藝術家對遙遠且崇高的事物及寧靜、貌似同質的時間的深厚旨趣。在《無題—擦的動作》(2017-2020)中, 藝術家描繪了一位女性擦拭玻璃的情景。畫面上可見多方位勞動的緩急韻律,以及主體人物在進行勞動時即興發揮的曼妙舞蹈式姿態。此件繪畫作品具有代表性意義:劉曉輝在其中明確指出了繪畫的時間維度,也通過將其繪畫姿態與女性的肢體運動相映襯呈現了作為關於繪畫的繪畫的勞動隱喻。

通過在各個創作時期緊密關注當代技術發展,香港藝術界翹楚鮑藹倫(1961年生)以結構複雜的作品體系探索視覺藝術語言的潛能。在長達三十餘年的藝術實踐中,她從未停止關注香港政治狀況、社會民生以及都市生命的演變過程。鮑藹倫的《兩頭唔到岸》(1990)是有代表性意義的早期影像作品,使用了包括1960年代由香港官方主持的維多利亞港游泳比賽影像記錄等多種素材,將游泳塑造為僭越運動的隱喻。藝術家也在創作此作品時通過直接捕捉影像在電視屏幕上的反射圖像製造層疊畫面,以幻妙的形式反映集體記憶在過去數十載中發生的劇變。

黃炳(1984年生)通過既聳動又詼諧的視覺語言討論其對當代社會的長期觀察。帶有波普藝術性質的搶眼圖像;直接再現性、政治及社會關係的視覺及聲音敘事結構;將幻想動畫世界以立體形式呈現的動感裝置——黃炳的創作結合了粗俗與斑斕,以編纂與性話題、個人情感及政治局限境況息息相關的話語。在《獅子胯下》(2013)中,丑角式的人物在美麗小島上跳繩嬉戲,而一隻如獅子般的外星生物突然出現在他們面前。敘事隨著殘酷卻有幼稚意味的暴力動畫及批判性的歌曲持續發展,肆意挪用了多個代表了香港文化史的經典符號,探討了這座城市日益加劇的社會不公狀況。

于吉(1985年生)是其世代最為優秀的藝術家之一,她創作雕塑、裝置、影像及行為表演作品,並頻繁將展覽環境轉變為異質場址:工作室、花園、廢墟以及島嶼。《覓食者—午餐》(2020)以詭譎的方式集結了多種形象及物件:錯落安置在不規則手工製作桌子上方及周圍的,包括大小不一的石膏、珊瑚、水泥、沙、蠟、鉛、木材質的物件,以及果汁和乾果。與荒野的概念及現實直接相關的實踐在這裡被內化為室內情境:藝術家偏愛的人物形象被微縮處理,而帶有強烈戲劇性的場景也混淆了工業材料與海島奇珍的關係,將大自然引入「家」中,在呈上或散落「食物」的過程中將勞作轉變為休憩。

袁遠(1973年生)聚焦於探索經典及當代建築主題,以精湛繪畫技藝呈現獨特觀看視角。來自其新近繪畫系列的《窗簾後面的聲音》(2020)基於藝術家多年前於香港拍攝的照片描繪了既通徹又閉塞的中間地帶空間。佔據了整個畫面的窗櫺氤氳且富有穿透性,讓空氣和光影得以在畫中自在飄浮流動。藝術家一絲不苟的點線筆觸讓人想起某種有密集恐懼意味的圖景,也讓畫中空間矛盾地顯得幽閉困頓。安靜、真空的畫面戲謔地引用了繪畫即是通向世界的窗戶的古老隱喻,積極地暗示了窗戶外的萬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