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茵(1984,廣州)生活工作於香港,於2010年獲得广州美术学院绘画艺术硕士学位。在過去十年內,她發展出一種有顛覆性意義的繪畫語言,以經典日式少女漫畫的爛漫手法為廣為人知的當代圖像、學術或政治領域的公眾人物、流行文化形象或非人事物添加誇張、閃亮的眼睛及面孔,揭示並重塑在複雜事件中運作的情感及敘事結構。
早在其標誌性繪畫風格形成之前,劉茵便展露出對多元形式及主題的興趣。她在2010年於廣州觀察社舉辦的展覽「湯中倒影」使用了包括繪畫、霓虹燈、雕塑、影像、寫作及現成品等多種形式;展覽中不僅出現了漫畫式人物形象的雛形——她以貌似隨意的方式為一尊石膏半身像雕塑添加了面孔——也舖陳了藝術家對人類情感、社會關係與道德觀、真實與虛假、現實與幻想等沈重主題的早期關注。藝術家在展覽文章中寫道:「看不到/不對!/沒有透明感/也不是冰/是牆上插座 塑料感/手指因為緊張而僵硬了」。
劉茵在2010年前後的小尺幅繪畫作品常著重描繪人類身體的實在性,也時而關注切割、擊打、墜落等有殘忍戲劇意味的動作。藝術家持續複雜化人物身體、動作及敘事,並於2013年在繪畫中引入了如今有標誌性意義的漫畫面孔。2015年在北京箭廠空間舉辦的展覽「Publica」全面地展現了其繪畫實踐的成熟轉向:畫作中的人物來自政治或社會新聞圖像,原本帶有冷漠的現實氣息,而劉茵美化、改造、編輯這些圖像,以「提供除了現實世界外的另一種圖像的可能性…… 那些新聞、廣告裡面的人物很多時候因為自己的現實(處境或身份、使命)不得不呈現出某種緊張,但我想把它們還原為單純的人,超越了自己現實的那種人,他們很多時候也像小孩那樣純純的會害羞、臉紅、傻笑、分散精神、注意力不集中。」劉茵在這一時期也頻繁為《馮火》雜誌創作封面,持續展現她對圖像生成過程觀念性意義的獨特視角。
從北京移居香港後,劉茵在近年創作的繪畫作品不再以來自政治或社會語境的事件為基礎,而是轉而集中關注日常生活情境、蔬菜瓜果、植物花草乃至氣候等主題,廣泛地為非人生命繪製面孔。她在傾灑可愛童趣的同時反思情感、性別、恬靜或鬥爭態勢。2023年馬凌畫廊個展「春」中多幅描繪了嬌嫩玫瑰的畫作釋放了更為激烈的情感,在驟然風雨中憤怒、流淚、吶喊、奮力掙扎。無身體的脆弱面孔不堪壓力任由花瓣飄落四散,在有強烈戲劇化氛圍的昏暗畫面中飄搖。劉茵筆下的玫瑰喚起了與西式當代政治話語迥異的「覺醒」,重新檢視少女漫畫審美及偽裝面具形式在群體及個人層面的意義。在《草莓!藍莓!黑莓!還有薄荷!》中,視覺形象及口感上均充滿少女感的元素與代表了男性與真理關係的堅實面具相並置,以不無幽默的方式超越了女性凝視與美杜莎敘事的古老聯繫。描繪了春日風光的《春》中的雙眼似乎並不屬於某單一、確切的事物,而是天空、季節、氣氛或魂靈的眼睛。這對碩大的雙眼飄搖而過,在搖曳枝條間留下深深的空洞印記,顛倒了劉茵長期創作的層疊邏輯,通過撥開前景中的紛亂自然揭示內在目光,以近似古代密教象徵畫及虛空畫的方式描繪了生命與精神的關係。
劉茵承認,她在兒時便因喜愛日本動畫而模仿日式風格塗畫,隨後曾因學院派藝術訓練的限制而暫時放棄了這種形式。藝術家段建宇指出,劉茵在過去十年中復歸漫畫風格的藝術實踐的基底是一種反叛精神,並評論:「大眼睛本身就具有超越現實的功能(試著想想把它們都換成普通的尺寸會怎樣),也提醒著我們繪畫本來就不是為了複製和表現現實生活,它觀看和包容成人世界的貪婪、慾望、邪惡和庸俗……她不虛張聲勢,她的叛離是通過打破畫面的陳規(學院的或市場流行的)來呈現的,她不討好誰,也不迎合誰。在當下我們還能為這個專業做些什麼呢?劉茵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不隨波逐流,傳達新的感受,照見本真的自己。」
劉茵的近期個展包括:「春」,馬凌畫廊,香港(2023);「Publica」,箭廠空間,北京(2015);「Liu Yin: Oh, Chinese Boy… Don’t Be Ashamed…」,舊金山中華文化中心,舊金山(2011);「湯中倒影」, 觀察社,廣州(2010)等。近期群展包括:「水母之源」,天線空間,上海(2022);「在迷宮裡」,馬凌畫廊,上海(2021);「Dream (Is) land!」,MINE PROJECT,香港(2021);「折紗」,馬凌畫廊,香港(2019);「Condo上海」,天線空間,上海(2019);「險怪:繪畫的普世性」,木木美術館,北京(2015);「柏林工作室」,Import Projects,柏林,德國(2014);「電光火石:桀驁不馴的對象」,泰康空間,北京(2014);「不合時尚」,廣州美術學院,廣州(2011)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