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梵妮·鍾以跨領域、研究型的藝術實踐聞名全球,創作形式包括以手工繪制或刺繡技藝完成的地理繪圖式作品,以及融合了繪畫、攝影、雕塑和影像等媒介的裝置藝術。她的地圖畫作極具視覺衝擊力,帶有豐富細膩的細節元素。藝術史學家本傑明·布赫洛曾評論:「作品表面色彩柔美、花團錦簇,但進一步觀察後,卻能看到其精確的地圖功能(……)她的作品成功地應用了製圖學和圖表的技術知識,代表了工程繪圖在當今所能達到的最高成就。」蒂梵妮·鍾的藝術實踐反映了她對社會、政治、經濟和環境等複雜框架的智性探索,常涉及景觀考古學和歷史生態學等領域。通過對特定場址的文獻研究和實地調研,她的創作計劃跨越多個時空,挖掘歷史的複雜層次,揭示了衝突、地緣政治分割、空間轉型、生態災害、人口流離失所及遷移等主題。蒂梵妮·鍾致力於創造干預性藝術,讓作品深入到由國家機器製造的敘事中。同時,她也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夠攜民族歷史和記憶在公眾領域發聲。其新近創作的沉浸式聲音和視覺作品帶領觀眾探索帶有飽和媒介性、被稱為「衝突區」的多個場址,在支離破碎的城土廢墟之下,喚醒關於草木與人文的記憶,連同自主意識、夢想和希望,重塑想像的空間。
蒂梵妮·鍾於2019年在史密森尼美國藝術博物館舉辦的個展「蒂梵妮·鍾:越南,過去只是序幕」,是她迄今為止對越南戰爭及戰後影響最宏大的藝術探索。是次展覽反映了其主題的多樣性;藝術家將自己的聲音置於眾人觀點之中,用多個紛雜的的視角處理深邃主題。《重制歷史地圖:剖析一場戰爭,挖掘一個人的過往》(2015/2019)通過13張手工繪製地圖、文獻資料、攝影圖片及文本追溯了藝術家父親作為南越空軍直升飛機機師的個人史;同於此次展覽展出的21個訪談錄像則記錄了多位越南人在戰後於美國以難民身份生活的經歷。他們代表了一段從未在美國被納入越戰敘事的歷史,而在越南本土,這段歷史更是被蓄意遺忘或抹去了的。
蒂梵妮·鍾「敘利亞計劃」的第一部份曾展於第56屆威尼斯國際雙年展軍械庫展區的主展覽「全世界的未來」。該計劃包括四十幅地圖樣式的繪畫作品,記錄了敘利亞不斷升級的暴力輪迴和流離失所的難民,被譽為2015年威尼斯雙年展中同時保有個人情感及高度政治色彩的亮點作品之一。
蒂梵妮·鍾在近年創作的重要作品包括受賓夕凡尼亞藝術學院美術館委託創作的全新刺繡作品《美國全球軍事行動》(2022-2023)。此件質感細膩的刺繡作品與蒂梵妮·鍾的線上文獻庫「美國全球軍事行動研究」緊密相連——藝術家長期追蹤並研究美國全球軍事足跡,並集中關注其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敘利亞、伊拉克、阿富汗等西亞或中亞國家以及沖繩等地的行動軌跡。其他大型創作項目包括牛皮紙上繪畫作品系列「紅土地:圓環,時間蹤跡,反叛孤獨」,這一系列作品探索了越南西南部的平隆-福隆區域的三個歷史維度:在公元前2300至300年建立並使用的新石器時代圓環狀土建工程;在1897年由法國殖民者率先建立的龐大橡膠種植園網絡;以及蒂梵妮·鍾的父親作為一名南越直升機駕駛員在戰爭時期頻繁往返的多個荒廢軍用機場。蒂梵妮·鍾認為,回顧新石器時代圓環狀土建工程意味著去想像不同的可能性——在一種假想式的歷史發展軌跡中,建立了這些土建工程的族群從未進入新的社會—經濟—政治體系,而是選擇維繫被藝術家稱作「反叛孤獨」的狀態。
蒂梵妮·鍾的作品曾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和雙年展上展出,包括現代藝術博物館(紐約)、大英博物館(英國)、路易斯安那現代藝術博物館(丹麥)、法蘭克福希爾藝術館(德國)、諾貝爾和平中心(挪威)、沙迦雙年展(阿聯酋)、昆卡雙年展(厄瓜多爾)、悉尼雙年展(澳大利亞)、丹麥國立美術館(丹麥)、EVA國際愛爾蘭雙年展、巴塞羅那當代文化中心(西班牙)、金澤21世紀美術館(日本)等。多個公共收藏機構均已收藏其作品,包括史密森尼美國藝術博物館、大英博物館、路易斯安那現代藝術博物館、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明尼阿波利斯藝術學院、M+博物館、昆士蘭藝術館、新加坡藝術博物館等。
蒂梵妮·鍾是耶魯大學RITM研究中心的「梅倫藝術及實踐者項目」學者(2021)。她曾入圍「維拉李斯特中心」獎項,也曾入選為「簡·隆巴特藝術及社會正義項目」學者(2018-2020)。蒂梵妮·鍾獲得的其他獎項包括亞洲協會頒發的「亞洲藝術變革者印度區」獎項(2020);亞洲文化協會獎金(2015);沙迦雙年展藝術家特殊貢獻獎(2013)。她是越南胡志明市獨立藝術空間Sàn Art的共同創始人。蒂梵妮·鍾於2000年獲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的藝術碩士學位。
蒂梵妮·鐘 越南胡志明市和美國休斯敦, 生於 越南, 1969

有機玻璃、木質貼面、塑料、鋁、油漆、鋼、電纜、泡沫、銅線
600 × 300 cm
「呼吸:關於氣候變化和社會正義」,哈默博物館,洛杉磯,美國,2024。攝影:Jeff McLane,哈默博物館。

有機玻璃、木質貼面、塑料、鋁、油漆、鋼、電纜、泡沫、銅線
600 × 300 cm
「呼吸:關於氣候變化和社會正義」,哈默博物館,洛杉磯,美國,2024。攝影:Jeff McLane,哈默博物館。

布面刺繡
140 x 350 cm
「This Is Not Just Local: Tactical Practices」展覽現場,釜⼭當代藝術博物館,釜山,韓國,2024年
圖片致謝釜⼭當代藝術博物館,攝影:Studio Jeongbiso

布面刺繡
140 x 350 cm
「This Is Not Just Local: Tactical Practices」展覽現場,釜⼭當代藝術博物館,釜山,韓國,2024年
圖片致謝釜⼭當代藝術博物館,攝影:Studio Jeongbiso

布面刺繡
140 x 350 cm
「This Is Not Just Local: Tactical Practices」展覽現場,釜⼭當代藝術博物館,釜山,韓國,2024年
圖片致謝釜⼭當代藝術博物館,攝影:Studio Jeongbiso

布面刺繡
2024年迪里耶当代艺术双年展「雨過之後」展覽現場
攝影:Marco Cappelletti

布面刺繡
2024年迪里耶当代艺术双年展「雨過之後」展覽現場
攝影:Marco Cappelletti

布面刺繡
2024年迪里耶当代艺术双年展「雨過之後」展覽現場
攝影:Marco Cappelletti

布面刺繡
作品由迪里耶雙年展基金會委任創作
2024年迪里耶当代艺术双年展「雨過之後」展覽現場
攝影:Marco Cappelletti

牛皮紙和紙上丙烯、水墨及油
101.6 x 64 cm
裝裱尺寸:113 x 75.5 cm
「無法承受之輕」展覽現場,ROH畫廊,雅加達,印度尼西亞,2024。圖片由ROH提供。

牛皮紙和紙上丙烯、水墨及油
101.6 x 64 cm
裝裱尺寸:113 x 75.5 cm
「無法承受之輕」展覽現場,ROH畫廊,雅加達,印度尼西亞,2024。圖片由ROH提供。

「Beyond Granite: Pulling Together」展覽現場,國家廣場,華盛頓特區,美國,2023年。
攝影:Steven Weinik。

「Beyond Granite: Pulling Together」展覽現場,國家廣場,華盛頓特區,美國,2023年。
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Beyond Granite: Pulling Together」展覽現場,國家廣場,華盛頓特區,美國,2023年。
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展覽現場,「Rising Sun: Artists in an Uncertain America」,費城藝術博物館,賓夕法尼亞美術學院,賓夕法尼亞,美國,2023

展覽現場
「糾纏的痕跡,遺忘的風景」,馬凌畫廊,灣仔,2023

展覽現場
「糾纏的痕跡,遺忘的風景」,馬凌畫廊,灣仔,2023

展覽現場
「糾纏的痕跡,遺忘的風景」,馬凌畫廊,灣仔,2023

牛皮紙和紙上水墨、油及手工穿孔
113 x 70.5 cm
装裱尺寸:127 x 85 cm

牛皮紙和紙上水墨、油及手工穿孔
113 x 70 cm
装裱尺寸:126 x 85 cm

牛皮紙和紙上水墨、油及手工穿孔
113 x 70 cm
装裱尺寸:127 x 85 cm


展覽現場
「糾纏的痕跡,遺忘的風景」,馬凌畫廊,灣仔,2023

牛皮紙和紙上水墨、油及手工穿孔
50.8 x 45.7 cm
装裱尺寸:62.5 x 52 cm

展覽現場
「糾纏的痕跡,遺忘的風景」,馬凌畫廊,灣仔,2023

牛皮紙和紙上水墨、油及手工穿孔
56.7 x 37 cm
装裱尺寸:69 x 51 cm

牛皮紙和紙上水墨、油及手工穿孔
56.7 x 39.4 cm
装裱尺寸:69 x 51 cm

三通道高清錄像,5.1環繞聲,6 min
蒂梵妮·鍾在創作中追踪戰爭的代價,她不關注受影響人群的數字,而是關注被迫流離失所的狀況。她從聯合國難民署檔案館中檢索到了數據、檔案地圖和1985年 10月至1986年 6月間在泰國灣發生海盜襲擊的坐標,隨後與泰國電影團隊合作在這片水域進行拍攝,見證越南難民遭受暴力行徑的歷史。三通道錄像作品《如果水有記憶》以象徵性的海葬實行富有強烈情感的追悼。它紀念逝去的生命,呼籲承認歷史上的暴行,以期治癒創傷。




牛皮紙和紙上丙烯、水墨及油
34.3 x 30.5 cm
裝裱尺寸:46 x 42 cm

牛皮紙和紙上丙烯、水墨及油
35.7 x 24.7 cm
裝裱尺寸:47 x 36 cm

牛皮紙和紙上水墨、油、彩色鉛筆、水彩及手工穿孔
66 x 88 cm
裝裱尺寸:80 x 102 cm

展覽現場
「糾纏的痕跡,遺忘的風景」,馬凌畫廊,灣仔,2023

展覽現場
「糾纏的痕跡,遺忘的風景」,馬凌畫廊,灣仔,2023

布面刺繡
140 x 350 cm, 39 x 68 cm
賓夕凡尼亞藝術學院美術館委託蒂梵妮·鍾創作的作品《美國全球軍事行動》繪制了美國軍事行動在全球的足跡, 包括它在125個國家和殖民地的設施位置和數量。與作品相聯繫的,是藝術家為這個繪圖項目建立的文獻網站,網站中有一個互動地圖和大量的文獻,聚焦於多個地理位置: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西南和中亞的敘利亞、伊拉克、阿富汗等地區,以及亞太地區的沖繩(日本)。

牛皮紙和紙上丙烯、墨水及油
102 x 64 cm
裝裱尺寸: 111 x 73 cm
作品《遠道而來,歸塵而去》標記了夏威夷瓦胡島的埃瓦種植園墓地的墳墓,許多移民工人埋葬於此,這一作品揭示了夏威夷作為記憶創傷的場所:跨太平洋移民、種植園勞工、經濟擴張和軍事帝國主義在此交織。

布面刺繡
139 x 139 cm
在《永不消逝》一書中,阮越清引用了馬丁·路德·金:“種族主義問題、經濟剝削問題和戰爭問題是緊密相連的。”蒂梵妮·鍾試圖通過追溯她父親的經歷來理解戰爭;他曾在老撾被俘,並被關押在北越的監獄營地里長達14年。在這個探索過程中,蒂梵妮·鍾發現了美國商業利益和其冷戰政策在各地域的交織,比如危地馬拉,這可以從刺繡作品《八爪魚:聯合果品公司在中美洲及加勒比地區的偉大白色艦隊航線及產業》中得到體現。在夏威夷作為經濟利益塑造外交政策的另一個案例中,藝術家重新審視了美國和夏威夷之間的 1875 年互惠條約,這是一項自由貿易協議,保證美國為夏威夷的糖提供免稅市場,以換取美國的特殊經濟特權。該協議於 1887 年修訂,以包括在瓦胡島珍珠港建立美國海軍基地的排他性權利。

「叙利亚项目:尋跡冲突和遷離」,2015年至今
76 x 93 cm

「叙利亚项目:尋跡冲突和遷離」,2015年至今
76 x 93 cm

紙上水彩
113.5 x 924.5 cm
(这幅作品是越南迁离历史学习項目的一部分。該項目由藝術家與与Hồ Hưng和Huỳnh Quốc Bảo合作完成。)
圖片致謝藝術家

牛皮紙和紙上丙烯、水墨、油
110 x 92 cm

布面刺繡
140 x 348 cm

布面刺繡
140 x 350 cm

繪圖薄膜上丙烯、水墨、油
92 x 119 cm

紙上丙烯、水墨、油、醋酸面料
21 x 29.5 cm

紙上丙烯、水墨、油、醋酸面料
21 x 29.5 cm

紙上丙烯、水墨、油、醋酸面料
21 x 29.5 cm

紙上丙烯、水墨、油、醋酸面料
21 x 29.5 cm

展覽現場
「四方:館藏新作」,聖荷西美術館,2020
圖片致謝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