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angMalingue

自1990年代以來,賴志盛(1971年生於台北)持續在社會空間或自然環境中進行細膩的干預性藝術實踐——突兀褶皺的地毯、縱穿數個樓層的孔洞、被蚊子打亂的整潔空間秩序,或是用以連結學校和美術館空間的乒乓球遊戲等——以裝置、雕塑、影像等多種媒介探索了動態張力、生命經驗和藝術自由的界限等主題。賴志盛關注細節,常在特定空間的不同元素之間創造新關係,其作品直接與觀眾的身體及存在感知相溝通,帶有一種富有詩意的後—觀念藝術傾向。

賴志盛在事業早期於台北周邊地區廢棄建築中創作的作品往往與看似無效的勞作實踐有關。其作品與特定創作語境的聯繫催生了一系列顯著的特點:富有環境或空間親近性;帶有強烈延展性;也帶有一種與觀眾情緒直接對話的抒情細膩感。賴志盛感興趣於自反性概念;他以此為基礎進行的創作往往對作品的人造屬性保有強烈意識。他營造帶有場域特定屬性的非典型日常現實,他時常援引其長達十三年的磚瓦匠職業經驗,以此為基礎探討勞作及耗費等主題。曾在倫敦海沃德美術館展出的長期系列作品「原寸素描」(2011至今)及曾在里昂雙年展展出的「邊境」(2013至今)就是這種創作的範例:前者以幾乎不可見的筆跡勾勒展廳中的任何一件物體,包括展廳本身;後者在空間中憑空搭建一座窄橋,供觀眾躡足前行,而展廳中唯一可供「欣賞」的事物,就是搭建過程中產生的木材廢料。

賴志盛於近年處理或龐大或微小空間時均傾向於展示環境中非藝術元素的洶湧或空靈。他在2023年於馬凌畫廊舉辦的「It’s a quiet thing」展覽以讓人不安的輕柔靜默測量畫廊空間:展覽的其中一件核心作品是精緻展覽空間與活體蚊子組合而成的干擾——觀眾在尋找蚊蟲的過程中因迅速出現的飛蚊症症狀而產生視覺幻覺;另一件核心作品是藏於地毯下的《豌豆公主》(2023)——這晦暗不明的「視覺污點」成為了展廳的唯一關注點,播種了美麗與羞辱的辯證關係。

為期長達一年的「川堂」(2024-2025)計畫打通了台北當代藝術館與建成國中之間長期封閉的通道,並在其間放置了一個石質乒乓球桌。賴志盛以這種方式回顧了兩個機構相互勾連的悠久歷史;改變並延展了藝術實踐的空間;並以一種非說教的形式指示了進入(或離開)當代藝術的多種路徑。在全球疫情之前,賴志盛就頻繁實施方案,積極地「干擾」乃至「污染」各種機構的純粹性;在疫情之後,此種有「污染」、「嫁接異物」特質的創作進一步質詢了藝術在當代社會中的政治意義,打破了藝術與生活的既有階級關係。

賴志盛生活工作於台北。他在近期於以下機構舉辦個展:台北當代藝術館,台北(2024);馬凌畫廊,香港(2023);臺北市立美術館,台北(2020);霧島之森美術館,鹿兒島(2019);及觀察社,廣州(2018)等。他曾參加以下機構舉辦的大型展覽:台北雙年展,台北(2023);台南市立美術館,台南(2022);嘉義市立美術館,嘉義(2022);新北市藝文中心,台北(2020);愛知三年展,名古屋(2016);里昂雙年展,里昂(2015);Para Site 藝術空間,香港(2015);OCAT當代藝術中心,深圳(2014);及海沃德美術館,倫敦(2012)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