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angMalingue

Back to 群展

CONDO London 2019

[12.01.19 – 09.02.19]

(地點)

Kate MacGarry. 倫敦Old Nichol Street 27號, E2 7HR

(相關文件)

(相關網站)

馬凌畫廊很榮幸受邀參加CONDO London 2019。馬凌將帶來五位藝術家的作品,與主場畫廊Kate MacGarry代理的其中五位藝術家同場展出。

喬西·布萊克威爾

出生於1977年新奧爾良,現居住工作於佛蒙特州。布萊克威爾用羊毛、紡線、絲綢、紙張和顏料來裝飾寒酸的塑料袋來探索過剩、工藝和轉變的概念。其近期展覽包括紐約藝術與設計博物館的「Neveruses進度匯報」(2016)和由Adrianne Rubenstein策展、洛杉磯維納斯的「格林堡」(2016)。同年,布萊克威爾還完成了由約瑟夫和安妮阿爾伯斯基金會於康涅狄格州紐黑文組織的藝術家駐留項目,在此期間於貝林頓學院教授時尚和現代主義。

周育正

出生於1976年台北,現居住工作於台北。貫穿其多媒介藝術創作的脈絡是他對大眾媒體、體制和生產系統的批判。周育正畢業於法國國立巴黎高等藝術學院與塞納河研究計劃,在國際藝術界以其創作策源和成果之間的相互辯證作用見稱。其近期個展包括台北市立美術館(2014)和高雄市立美術館(2014)。群展包括利物浦雙年展(2018)、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藝聚空間(2018)和紐約新美術館(2015)。

傑里米·埃弗雷特

出生於1979年科羅拉多州,現居住工作於洛杉磯和巴黎。受大地藝術大師羅伯特‧史密森(Robert Smithson)和邁克爾‧海澤(Michael Heizer)影響,他的作品微妙地從程序和創作演變為從直覺出發,作品從未完滿創作至完成,其意義只存在於美與凋零的轉換之間。埃弗雷特曾在洛杉磯、紐約、上海、巴黎和香港等地舉辦個展。群展包括特內里費藝術空間(2018)和芝加哥現代藝術博物館(2007)。

勞拉·克農

出生於1972年愛爾蘭戈韋,現居住工作於倫敦。加農的含金屬亞麻布油畫總是在繪畫、雕塑和建築之間遊移。其電影《銀屋》於2017年米蘭設計節放映。近期個展包括同名個展倫敦Kate MacGarry的「勞拉·克農」(2018)、法國當代藝術中心的「Espace Croisé」(2016)和愛爾蘭西科克藝術中心的「Silver House, Uilllinn」(2015)。

高倩彤

出生於1987年香港,現居住工作於香港。高倩彤關注「物件」所帶來的影響,透過各式不同媒材,她探究私密物品在人們身上所投射的心理作用,以及個人賦予物品的特殊功能。藝術家近距離觀察香港的城市居民,好奇他們因所珍藏物品而形塑的價值觀。其展出經歷包括曼徹斯特華人當代美術中心(2017)、亞洲協會香港中心(2017)、香港 Para Site藝術空間(2012)等機構。高倩彤曾獲頒香港藝術發展局所辦法的藝術資助(新苗資助)(2014)、香港2013-2014 Pure Art Foundation獎金以及華宇青年獎評委會特別獎(2016)。

紐利·庫祖詹

出生於1971年土耳其扎拉,現居住工作於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其繪畫作品與現代城市環環相扣,以全球化景觀為對象反思各個國際大都會的異同。庫祖詹的國際個展和聯展經驗豐富,其作品曾在伊斯坦布爾佩拉博物館等公共收藏機構中展出,並獲伊斯坦布爾現代藝術美術館永久館藏羅致。

彼得·麥克唐納

出生於1973年日本東京,現居住工作於倫敦和東京兩地。麥克唐納用充滿生氣的繪畫來探索色彩、圖畫空間和人類的種種奧秘。展覽包括倫敦Kate MacGarry的「語言的蘑菇」(2017)和日本金澤二十一世紀美術館的「訪客」(2011-2012)。麥克唐納於2008年榮獲約翰·摩爾斯當代繪畫獎。

佛羅萊恩·邁森伯格

出生於1980年柏林,現居住工作於紐約。邁森伯格通過創造有吸收性的材料,探究信息文化迅猛傳播時代下的生活迷思。其近期展覽包括紐約Simone Subal畫廊的「In Flames Leaving Las Vegas」、洛杉磯Francois Ghebaly的「The Taste of Metal in Water」、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當代藝術學院的「Myths of the Marble」(2017)和德國法蘭克福Salon Kennedy的「COUNTDOWN BELLADONNA」(與Anna KE聯展)(2016)。其作品還曾在多地群展中展出,包括柏林Boros Collection、挪威奧斯陸藝術中心、分欄赫爾辛基奇亞斯瑪博物館和法蘭克福席恩美術館。

弗朗西斯·阿普里查德

出生於1976年新西蘭,現居住工作於倫敦。阿普理查德擅長玩弄比例、色彩和質地, 作品總是包含各種不同的材料包括聚合物塑料、橡膠(亞馬遜產的天然橡膠)、黃銅、玻璃、陶瓷和紡織品。不僅借鑒具象雕塑、傳統工藝和設計美學,其近期創作還融入了日本民間文學。其主要展覽包括倫敦巴比肯藝術中心的「Wetwang Slack, The Curve」(2018)、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的「藝術萬歲」(由克里斯蒂娜·馬塞爾策展)(2017)、墨爾本莫納什大學美術館的「Jealous Saboteurs 」(2016)和維也納分離派的「In die Höhle」(2010)。阿普里查德還曾代表新西蘭於2009年參加第53屆威尼斯雙年展。

周奧

出生於1979年葡萄牙,現居住工作於香港和葡萄牙。周奥是城市空間的「解碼者」。現居香港的他喜歡觀察大都市中複雜而顯著的混亂特質,而繁華街道的聲音與秩序、快速行駛的地鐵與密集的空間,正是其作品的核心主題。他系統地記錄、分析、抽象與分解這些現象,創造出一種可編碼的闡釋,這過程本身也是一件藝術創作。周奧最近於倫敦Bold Tendencies展出其新裝置作品。主要展覽包括里斯本希亞多國家當代美術館(個展)、鹿特丹Witte de With、首爾Artsonje和OCT當代藝術中心上海館。其作品獲英國約克郡雕塑公園、耶路撒冷以色列博物館和中國四方當代美術館永久館藏羅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