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angMalingue

返回展覽

殘缺豐碑計畫

[08.09.18 – 21.10.18]

(藝術家)

傑里米·埃弗雷特

(地點)

馬凌畫廊,上海

(相關文件)

大理石,作為材料能讓人聯想到美、奢華、文明、採石場中的喧囂,以其簡潔明了的姿態即刻表達著某種懸置和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的消亡。《殘缺豐碑計畫》(2018)是傑裡米·埃弗雷特(Jeremy Everett)最新創作的影像作品,同時也是藝術家在馬凌畫廊(上海)舉辦的中國內地首次個展的標題。展覽空間滲透著埃弗雷特充滿緊張感的詩意氛圍,每件作品如何作為隻字片語,或是抒情的曝光,被精確棄置到世界中:這是與一個新世界的視覺對抗,它存在於我們的世界之中,卻又超乎於我們的世界之外。埃弗雷特的視覺誘惑以直覺為核心,其微妙變化潛藏於作品的創作和過程之外;既沒有完全被創造出來也沒有最終完成,其意義存在於結合了美和現場的發展狀態。

在獲得景觀建築學學位後,埃弗雷特在多倫多大學完成了藝術碩士課程,橫跨到了藝術創作領域。來自美國科羅拉多州的埃弗雷特在其早年的成長階段就接觸到原始的空間——由裸露的大地所引發的悸動和深思。受大地藝術家羅伯特·史密森(Robert Smithson)和邁克爾·海澤(Michael Heizer)等影響,埃弗雷特將景觀以及它們不斷湧動的存在作為其創作的靈感源泉。作為起始的立足點,他的創作需要我們去體驗,而不是儀式化、形式主義的觀察:埃弗雷特的作品很直接,在其解構主義的本質中拒絕任何超越原始的形式。與你面對面時,作品在不穩定的變化狀態下是脆弱的,所以它也要求你做到誠實而透明。

在本次展覽所呈現的一系列作品中,埃弗雷特探索了繪畫的行為和過程:遊戲於色彩、光線、表面和質感之間。特別是一組毯上顏料和光敏乳膠漆的作品遍佈房間四周,以各自不同的色調回應著影像作品中大理石特有的絲狀紋路。這些用心置於牆上的作品同樣將觀眾“吞沒”在某種類似於視覺的蠶繭之中,這種衝擊感也在它們的系列標題《墊畫》以及指向庇護所的材料屬性中有所強調。從靛藍到火熱玫紅紫羅蘭的色調則帶有大地的多變性,彷彿是水體或是富含鐵質岩的懸崖頂端。位於這個場景中央的裝置將整個場景與影像以及展覽的標題聯繫在一起:一整塊大理石被置於一架鋼琴之上,彈奏著一個單一的音符——在這個房間裡,這個雕塑作為共鳴調回應著在體驗中同樣能感受到的催化後的戲劇效應。

畫廊中心被一間暗室所佔據,空間中由遠及近地迴蕩著慢速的碰撞聲。在暗室入口就有某種浸入感:四屏影像作品《殘缺豐碑計畫》(2018)被全屏投射在立方體的四面,各自展示了不同的場景。場景的所在地位於藝術家家鄉的採石場,那裡開採的大理石以其白色或藍灰色調為特徵。觀眾站立其中,被擊碎的巨石所包圍,這些場景揭示了過程的不朽,自身指向了傑作的創造。拋開材料的可識度,場景仍有進入神聖現存遺址的感覺,將人俘獲其中,處於懸浮狀態,彷彿徘徊在一個變化的引力場。作品揭示了我們奢侈享用背後的原始性,同時另闢時空來思索起源的單一性。

最終,埃弗雷特喚起了觀眾豐富的感官、印象和思考——彷彿獲得了一種受自然統治、自身微不足道的體驗。他指出,不管我們如何創造、如何建造,無論我們所構築的規模若何,都起源於我們的環境,並且會影響它的持續存在。確實,埃弗雷特為不朽提供了一種觀點,無論是建築瑰寶還是繪畫的歷史,都可將自身轉化為核心創造的存在——這種反思性的觀點可以應用於對我們自身存在更廣泛的思考中。

///

傑裡米‧埃弗雷特作為知名新銳藝術家,曾在洛杉磯、紐約、舊金山、巴黎和香港等地舉辦個展。埃弗雷特近期參與了在特內裡費藝術空間舉辦的群展,其作品也曾在芝加哥現代藝術博物館中展出。傑裡米·埃弗雷特的創作被各大媒體和藝術評論廣泛報導,並刊登於Centerfold雜誌、費頓(Phaidon)、l’Officiel de l’Art、繆斯雜誌、紐約時報、史密森尼雜誌、Flash Review、現代畫家與ArtReview等出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