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angMalingue

返回展覽

青洲

[22.09.16 – 22.10.16]

(藝術家)

周奧

(地點)

馬凌畫廊,香港

(相關文件)

遠處播放著的夏威夷滑棒吉他爵士樂輕柔地環抱展覽空間;半透明的鑲板溢出溫暖的黃光線;水樽和工業用袋等日常物品經混凝土僵化後,躺在一片沙上。馬凌畫廊隆重呈獻周奧(1979年生)的個展“青洲”。本次展覽取香港及其地貌為出發點,解構多重的矛盾狀態:陸地與海之間的物理變化、城市與自然之間所形成的種種理念以及建造與遺棄之間的拔河。

展覽標題指向20世紀初於澳門青洲創辦、香港生產的混凝土品牌“青洲英坭”。周奧取之為命題,在城市架構的語境裡反思其諷刺意味,同時運用物料本身,以城市辨證為主基拓展字面上和象徵式的語篇。位於展覽中心的裝置作品系列─僵化的水桶和混凝土包─將展覽標題的涵義延伸至一個城市的沿海發展、其建造和社會生產力。在藝術家的悉心佈置之下,它們的微妙張力闡釋安置與墜落之間細膩的平衡,確認了創造至崩壞的興衰週期。

沙在這些裝置物品與其他展出作品之間編織出實質和概念性的敍述,讓觀眾置身在作品的語境之內。“研究一個可能的青洲”(Studies for a possible Green Island, 2016)把這個現實或虛象拓展開去,在毫米方格紙上拼貼攝於香港各區、以周奧的住處南丫島為主的照片,以及描繪澳門青洲和柏林利希滕貝格的線條畫。著眼於城市環境的“路政署塗色冊”(The Highways Department Colour Book, 2016)由一系列香港公共空間藍圖組成,部分由周奧塗上顏色,沒上色的藍圖呈現了一種對合作架構的挑戰精神,同時好比兒時的塗鴉繪本,提供了一個遠離壓力的出口。

作品“棧板”(Pallet, 2016)則取材自破爛的運貨托盤。常用於市場的工具如今成為社會交易和消費的象徵,將創造與破壞的對立延伸開去。經不起裝卸貨的過度壓力,作品的現狀指向鋪張和過盛,但後期的加工程序-立體掃描和使用鋁的再生產-賦予“棧板”建築和構建的象徵式涵義。在高樓林立的香港、展覽作品和背景音樂(麥可・庫柏向夏威夷爵士樂致敬的《Ho’omanau nui》[1],標題中的“Mana”指一種超自然的靈性)的語境之內,“棧板”將展覽的核心推向對當代遺址的反響。

如周奧所言,“青洲” “是一個當代遺跡、一個後人類景觀。而固中的生活痕跡闡明了人作為歷史洪流的一部分。” [2] 倘若將人從城市和自然場景分割出來,“當下便在頃刻間泯滅。” [3] 如此一來,周奧揭示了一個循環的難題:多重的矛盾、物與地方之間的拔河及最終的創造和崩壞都是人所造成的,但沒了他,萬物亦注定殞滅。

由Emma Enderby(副策展人,紐約公共藝術基金)、Adelaide Ginga(策展人,里斯本希亞多國家當代美術館)及Robin Peckham(獨立策展人及作家)撰寫的周奧作品專錄將於2016年11月出版。

[1] 麥可・庫柏《Ho’omanau nui》, 收錄於《Rayon Ula》 大碟, 榮獲2015年電子藝術大獎
[2] 訪談,2016
[2] 訪談,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