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浮半空的身軀,母子暫居在一個靜謐的小木屋,或是男子與女子兩人跌進險峻深淵的場景:都是法比安·梅洛(生於1981年, 法國)編織而成的動人視覺故事。「擁抱」(Étreindre)是梅洛在香港的第二次個展,顯現親密擁抱的意識形態:與個人、他人、或大自然,彼此親密交錯的已知和未知關係。是次展覽展示梅洛近期作品,每幅畫作均能顯示出梅洛精湛地給合水墨和水彩訴說其內心世界,而身邊密切的人,他的妻子和孩子往往成為其靈感泉源。畫中的雕塑,將藝術家的荒誕幻想立體呈現。作品看似獨立卻不可分割,《擁抱》系列每幅作品牽引人們窺探梅洛所創造的宇宙,是緊密地聯系我們所生活的世界,及人類與大自然的複雜關係,在當下我們人類又如何面對未知、遷變和滑稽。
梅洛畢業於著名的巴黎國立美術學院,2005年獲得獎學金,赴中國西安美術學院參與跨文化藝術深造計劃,亦為日後自成一套的美學奠下基石。抵達西安,梅洛隨即被邀請鑽研中國山水畫技法、臨摹藝術,而他亦發現了水墨存在無限可能性”[1] 融合東方水墨意念,梅洛創造出反映內心所思所感的畫作。這位繪圖大師的每幅作品,精細地利用中國山水畫技法,融合西方繪圖技巧帶來新的美學思維、技法與境界。從不吝嗇於畫上留白,提示觀眾逐個觀察他繪出的圖形,個人意識亦隨時間於紙上流動。這一系列並列作品中,每一件作品揉合了解剖學的精確與現實主義的奇妙,作品中的二元性呈現出一個弔詭:乍看之下,單色的圖像看起來真實無比;但近距離細看之下,觀眾卻被畫作的描繪所抽離進入了如夢幻般的領域。的確梅洛受制於當時所被壓抑的性格;命運中的不確定性亦因周遭的空白而增強。
傳說與現實、保護與揭發等對立的概念之間的界線變得模糊且矛盾,對梅洛的藝術實踐和「擁抱」系列而言每一項都是重要的基石。在《她帶我飛走》(Elle m’envole, 2016)中,梅洛在虛無的天空中梅洛站在女兒的背後,好像是已經為了墮入裂縫而作好凖備。縱使在邏輯上是不可能的但梅洛卻為觀眾帶來視覺上的可能,在《鱷魚》(Crocodile, 2016)中,梅洛與女兒一同身陷安全與危險之間的模糊狀態,在錯綜複雜的創作中,觀眾像是被帶到梅洛光怪陸離的主題裏無奈地蹲在一起騎到鱷魚的背上。荒誕的圖像和生物像是對他女兒的安全的一種保護,為他們提供了一個避難所,在這些重複的互動和並列的圖像中,人的想像得到了開啟;梅洛夢境般的世界跨越了現實的界限,提及到與關係有關的概念,例如人會以最大的努力去克制自己對家人作出任何傷害。
在梅洛的作品中,扭曲而又與人類息息相關的大自然亦是其創作重要命題。《飛躍者1》(Homme Volent 1, 2016)和《飛躍者2》(Homme Volent 2, 2016),實際是梅洛他本人─穿上翅膀和雀鳥面具,以三個不同角度呈現。《飛躍者1》畫中男人所穿的翅膀顯然是人體構造,而”飛躍者2”或許是”飛躍者1”的延續─套上滿佈羽毛的翅膀意味著在精神或是現實上人與動物的隳刺。緊接著這禽類超越的作品是《火烈鳥》(Flamant Rose, 2016)描繪失去雙翼仍張開雙臂的梅洛,在天空中飛隨大鳥的場景。在表象上,人類是無法抵抗地心吸力,但這作品暗示只能在大自然裡獲得自由,而我們應該模仿鳥兒般的自在,而不是捕捉它。在「擁抱」系列中,梅洛亦呈現出另一種新的角度─化成碎件放置於地上的雕塑─去窺探這命題。《懷抱片段,父親與兒子》(Fragments d’une étreinte, père et fils, 2016)呈現一段雙臂與身軀扭曲交織的懷抱片段,就如同轉變和突破兩者間的狀態。
「擁抱」系列中對保護、關係和進化等概念的詮釋表達出梅洛通過了解、看見及偶爾的想像對世界作出深刻及細微的理解。透過投射自身及身邊的事物在創作上,每一件作品包含着獨特的個人意識,同時亦匯聚成一個自我與周遭關係的廣泛探索;梅洛是他自己的創作中的主角,是無所不知的敘述者,他觀察及傳遞他所身處的環境及精神世界。最後,梅洛為觀眾提供了一種獨特多面的視覺體驗─在不影響真實的全景下與他人分享自己對人性的反思和與自然的互動。
///
法比安·梅洛作品在國際上廣受推崇,曾在不同博物館和藝術中心舉行展覽,如法國南特Lieu Unique和紐約繪畫中心;亦在澳洲布里斯本UQ 美術館、法國拉羅謝爾布雜藝術館和巴黎龐畢度中心等先後參加展覽。在2014年,獲得了馬德里著名的Casa Vélasquez駐村名額並獲得Sanofi獎項,而在2010年成為Canson奬的第一位獲得者。在2013年,專名學者Kaegan Sparks、楊佳玲博士和的Bertrand Dumas論文中談論其別樹一幟的風格。此外,梅洛的作品也曾記錄於多份著名藝術刊物中,包括Art Actuel、Beaux-Arts Magazine 與 Le Monde,並被多個私人與公共收藏羅致,包括巴黎龐比度中心,和Daniel& Florence Guerlain當代藝術基金會。現生活工作於圖爾市和巴黎。
[1] 楊佳玲博士,「進入世界隙缝——關於法比安·梅洛」,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