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凌畫廊榮幸參加「畫廊策展:RHE」計劃,特此呈獻群展「水形」,帶來周育正、高倩彤、關尚智、賴志盛、王衛五位藝術家的作品。
新冠肺炎在全球範圍的流行影響了畫廊行業的各個環節,從藝術家、從業人員到藝術品買賣,雖然大流行病使得許多早已計劃好的項目流產,但也讓更多畫廊同行們因此走到了一起,激發了互助與合作,為了表達這一團結和統一的立場,發起了「畫廊策展」(Galleries Curate)計劃,在1月至 5月期間,共有21個展覽在參與畫廊的線上平台和展覽空間內同時展出,旨在表達各個畫廊項目之間的動態對話,「RHE」是這次合作的第一章。「RHE」來自希臘語「流動的東西」,「panta rhei」(萬物皆流)是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的名言,表明了他核心的哲學觀點:統一和無常。「RHE」希望從地理、政治、經濟或隱喻的層面探討「水」這個主題,在這個特殊的時期通過「水」把我們所有人都聯繫在一起。
馬凌畫廊響應這一主題,帶來展覽「水形」,作為首批參與「畫廊策展」計劃中的唯一在中國的畫廊,希望可以從不同的視角豐富關於「水」的註解。「水」在中國藝術史上始終是特殊的存在,以水墨描繪山水,「水」既作材料,也是對象。在中國的古典哲學中,「水」被賦予了眾多哲學思想,「上善若水」,即具有最崇高的善的人就好像水一樣,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水柔弱卻可以穿透堅硬的石頭,水無形卻可以依附於容器變成任何形狀。水性柔且謙卑,無論在儒家和道家的哲學中,還是在傳統文化和藝術中都常常被贊頌。但到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水卻經常成為要征服的對象,「治水」、「築壩」、「修水庫」代表著新政府對國家大刀闊斧的建設,代表了一種人定勝天的唯物主義思想,經常成為題材出現在藝術作品中,「水」因為政治宣傳的需要被隱喻為與人類對抗的大自然,是需要改造解決的問題。前兩種對於「水」的態度是截然相反的,它導致在當代藝術之後,藝術家在處理以「水」為主題的作品中帶有複雜的感情和飽含政治意味的考量。如果說古希臘哲學從「水」與時間、空間的關係去探討了萬物永恆變化和發展的辯證關係,那麼東方哲學則從「水」的特性中得到更多精神上的啓發,在「神化」和「去神化」的兩端游走,崇拜它抑或是戰勝它。
五位參展藝術家來自中國大陸、香港和台灣地區,展覽回應了RHE的策展主題,同時結合畫廊所在地區的地理、政治和歷史文化的背景,帶來與「水」相關的藝術創作。周育正的《水,共時,沈積,物質,流動,歷時,彩 #6》(2020) 中參考了被水流長時間衝刷之後物質發生漸變和沈積的現象,例如自然界里水流影響了河床石頭的排序;工業廢水排放里的化學污染物在流經的物體上留下物質的原生色澤。作品再現了在時間和水流的交錯作用之下,物質之間排列和表面色彩的形成,作品也隱喻疫情之下幽微黯然的情緒如何在人們內心慢慢形成逐漸發酵,直到惶惶不安。賴志盛的作品《水雕塑》(2016) 在半透明橡膠手套中填充無形而透明的水,用隨手可得的物品快速完成一件「雕塑」小品,反轉手套內外之間的阻隔關係,從防止滲入變為防止溢出。作品延續賴志盛作品中一貫的觀念性,通過對空間的細微干預,對常規的小小破環,以一種輕鬆、帶有玩樂意味的極少主義傾向,對普通的生活事物去進行想象、抵抗、超越或被超越,製造某種熟悉又異樣的感受,呈現某種簡單卻令人心領神會的感性表達。王衛的作品《海岸線》將位於香港港澳碼頭二層的地面瓷磚圖案挪用至展覽現場,原空間中藍色和金黃色的瓷磚象徵了從海水到沙灘的過渡,行色匆匆的乘客步入「海」中或行至「沙灘」,這種公共空間中常見的修辭手法引起了王衛的注意。王衛的作品強調某個具體環境或地點的複製與轉移,將易得的材料從日常語境中抽離出來孤立於展覽現場,製造多重、荒誕的空間想象。
馬凌畫廊很榮幸參與「畫廊策展」計劃,通過「RHE」這一共同主題與其它國家和地區的畫廊、藝術家、觀眾開展對話,展覽期間觀眾可同時在畫廊的線上平台及位於香港田灣的工作室欣賞到藝術家的作品,我們對這種畫廊間遠距離的策展合作充滿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