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凌畫廊香港空間呈現的展覽「懸於半生」,是藝術家菲利普·黎(生於1969年,馬來西亞/英國)亞洲範圍內的首次個展,本次展覽是藝術家的一組新作,他的動作抽象地蘊含其中,同時也透過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語彙而被旋即吸收。家庭生活、公共環境和工業生產的印記,無論在作品的外形和表面、還是在材料處理的方式上,都有不同的表現。一些情況下,手工的清晰存在產生了誇張的視覺體驗,另一些情況下,恰恰相反地,反而是手工的明顯移除造成了此類效果。從更多是某種概述的說法中,我們不難看出,在這些具體形式的每一個實例裡,我們與所居住和設計的物質世界之間存在著的連鎖關係。這組作品將這種關係加以隔離、扭曲與探討。
展覽”懸於半生”也鬆散地基於一種居住的質量和某種分支或是分裂的一個方面。在創作這些作品的許多基本過程中,模具製作與鑄造均有所涉及,因此,關於內部、外部和兩者之間體積的構想都是恆定的。從視覺上看,生產力和進步的可能形象,往往會即刻與消耗、浪費或是開支混為一談。
菲利普·黎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對待物,籍此吸引、並反映了他們內在的存在和屬性。觀察到人們與「物」的日常接觸中,既有物理的投射、又有假設的感知,菲利普·黎創造的場景,將物從這兩種情境抽離,轉而引向一種自主狀態。通過仔細、精妙的結構,將物置於一目了然的視野內,菲利普·黎創造的一個個瞬間,引導你進入一條思維的線索,只是為了在之後轉變原有的想法,並留出空間給其它——打開對話的動作,和引入新的方法模式。
本次展覽中,或許有一絲惴惴不安感,縈繞在構成作品物的形式的材料周圍。儘管人們看到了理性和務實層面上令人寬慰的功能建議,但它依舊存在。雖然每個元素都可以被單獨識別,但關鍵的是對於分類價值和等級制度的一種持續蔑視,這既是一種挑戰性的立場,又是一個不穩定因素的基礎。
自我與物、自我與構成之間的“交匯”,正是菲利普·黎的作品詩學所在之處。滲透入其藝術實踐的,是簡單和複雜之間的張力,人們所認知的“物”如何被簡化為它的本質,以及通過抵達本質,一個嶄新的意識水平是如何被企及與展開的。它將看似篤定的事物向抽象的敞開,敦促人們邁出深思熟慮的一步,從假定和克制走向開放和分散。
菲利普·黎的作品曾在世界範圍內多家畫廊和藝術機構進行過展示,其中包括倫敦卡姆登藝術中心(Camden Arts Centre)(2014)、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2010)、格拉斯哥傳播畫廊(Transmission Gallery)(2009)、倫敦繪畫室藝術空間(Drawing Room)(2005)、倫敦海沃德美術館(Hayward Gallery)(1999)、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1998)和倫敦當代藝術中心(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Arts, ICA)(1995)。菲利普·黎的作品已經分別被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英國藝術委員會(Art Council)、倫敦卡姆登藝術中心、美國高斯-邁克爾基金會(Goss-Michael Foundation)、意大利諾馬斯基金會(Nomas Foundation)和墨西哥Jumex藝術博物館永久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