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素梅,1973年出生於一個音樂世家,父親是來自中國的小提琴家,母親是一位英國籍的鋼琴家。她自幼學習古典音樂,接受嚴格的鋼琴和大提琴的訓練。因為渴望更加自由的創作空間,而非囿於一種形式,她選擇在巴黎高等藝術學院學習視覺藝術,並於之後在當代藝術領域找到自己的舞台,讓她把自己對音樂、文學、舞蹈、表演等多種藝術形式的熱愛都糅合在一起。2003年,正值而立之年的謝素梅成為了威尼斯雙年展盧森堡國家館的主角,並榮獲國家館金獅獎,自此,謝素梅得到國際上的廣泛關注。來自一個東西方結合的文化背景,讓謝素梅的作品不受風格和題材的限制,充滿好奇心。多年的音樂修養又讓謝素梅對聲音、旋律、時間、氣氛這些抽像元素擁有敏銳的感受力。她的作品不受媒介限制,攝影、雕塑、裝置、錄像,無論任何一種媒介和材料,都可能在她的手裡轉化成一些或許優雅浪漫,或許輕鬆雋永的感覺,媒介對於她來說只是將意念、想法和情緒物化的手段。
馬凌畫廊(香港)將於3月20日舉辦謝素梅的個展「輓歌」,這是謝素梅在香港的首次展覽。展覽中的一批新作,緣起她最近在羅馬美第奇別墅的藝術家駐留。在經過了一段時間之後,一些人的名字、一些事件已經變得模糊,唯有當時的情緒和氣氛仍令她印象深刻,它們變成了她心中的「羅馬」,是深藏於記憶之中的一首輓歌。一如謝素梅過去的展覽,安靜而私密,把一段過去的時光,把難以言傳的個人情感以她獨特的藝術形式將其視覺化,她並不要求觀眾體會她、理解她,甚至不旨在分享這段經歷,她只是娓娓道來一段心中的旋律,試圖在有限的展場空間裡呈現屬於她個人的那段回憶。
在羅馬駐留期間,謝素梅拍攝了一些照片。過了一段時間後,她重訪這些照片,卻發現可以從這些未經琢磨的圖像素材中選出一些,將零散的片段組合起來,編織成一首“輓歌”。像一個真正的觀光者那樣,她對準異地任何一片吸引她的景物,這些順手拈來的影像,是她收集的視覺和情感記憶,而當中大部份具體的信息都被忘掉了:照片中完美的女性頭像和胸像雕塑,代表了羅馬輝煌的過去和對美的註解;挽著籃子的女人名叫Gaëlle,是同時駐留的一位作家,藝術家記住了這位作家溫和、纖弱、敏感的嗓音和個性,還有她當時穿在身上的典雅的裙子,這張照片攝於駐留結束時告別派對,藝術家記得的是當時溫暖和友善的氣氛;一個滿月的形狀,內容是可愛的大理石花紋……空間中迴響的流水聲會帶領觀眾走到展場的深處,是一個歐洲式的古典噴泉,當中流淌著墨水。在它旁邊,幾面被歲月腐蝕的鏡子流淌著墨水的黑色。這些作品寄託了謝素梅對羅馬的記憶,是一個沒有語言、只有印象的故事,代表了謝素梅藝術的要素:並非邏輯,無關重大的意義,只有一種不必追問的獨特的詩意和旋律。
///
謝素梅是一位享有國際聲譽的藝術家, 2003年,她代表盧森堡參加威尼斯雙年展後,獲得好評,她的裝置藝術《空氣調節》更榮獲當屆國家館金獅獎。謝素梅曾在多個國際藝術機構舉辦過個展,包括波士頓伊莎貝拉嘉納藝術博物館(2009年);日本水戶藝術館(2009年);西雅圖美術館(2008年);PS1紐約當代藝術中心(2006年);盧森堡卡西諾當代藝術論壇(2006年);芝加哥大學文藝復興社會美術館(2005年);斯德哥爾摩當代美術館(2004年)。群展包括德國波恩現代藝術美術館(2009年);波蘭薩黑塔國立美術館(2009年);新加坡雙年展(2008年);蘇黎世藝術館(2006年);阿姆斯特丹德雅貝基金會(2005年);巴西聖保羅雙年展(2004年)。此外,謝素梅也榮獲了多個獎項,包括摩納哥皮爾王子基金會頒授的當代藝術獎 (2009年) 以及盧森堡愛德華·史泰肯獎 (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