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angMalingue

返回展覽

轉瞬之間

[08.07.17 – 26.08.17]

(藝術家)

何意達, 菲利普·黎, 陶輝, 傑里米·埃弗雷特, 翰迪懷兒曼·薩普川

(地點)

馬凌畫廊,香港

(相關文件)

轉瞬之間,脆弱的平衡就被打破,短暫的游移之後另一種平衡被建立起來取而代之,每一刻都是一種神奇的詩意的平衡。這個夏天馬凌畫廊(香港)榮幸地向觀眾推介由藝術家傑里米·埃弗雷特(美國),何意達(中國),菲利普·黎(馬來西亞,英國),翰迪懷兒曼·薩普川(印尼),陶輝(中國)共同參加的聯展《轉瞬之間》。奇妙的組合、意想不到的材料、難以察覺的筆觸,藝術家以此來提醒我們對平常生活的關注,要為周圍司空見慣的事物駐足停留,因為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都無法複製,一去不返。展覽主題同樣契合馬凌畫廊對藝術之於社會意義的理解:比視覺生產和觀念挑戰更為重要的,是為藝術而停步,這應該是匆忙的人生中時時應該保持的精神狀態。

何意達(b.1980)的藝術實踐以充滿雕塑語言的裝置為主,把偶然拾得的現成物與工作室刻意製作的物件相結合,柔軟的、堅硬的、易碎的、彎曲的、能拉伸的等不同屬性的材料被糅合在一起,或懸掛、或倚牆、或垂墜,在空間中以獨特的建築感相並置,一種微妙的平衡被建立起來。何意達的創作過程正是朝著這種平衡抵達的過程,儘管在過程中、在形式上充滿了偶然性和不確定性,但是作品的完成卻是當機立斷的,在某個瞬間藝術家意識到了這種平衡,於是作品宣告完成。作為創作的主體,何意達對創作對象所投射的控制力、判斷力和想象力是作品的意義所在。

陶輝(b.1987)對世界的悉心洞察正反應在他的作品中,童年的鄉村記憶、生活中的直接和間接經驗、流行的普羅文化、夢境中無序的畫面都是陶輝靈感的來源,影像是他的主要表達方式。本次展覽中陶輝將會創作一件有關風速儀的作品。城市中風速儀對陶輝來說有種神秘莫測的魔力和詩意,它們轉譯風的語言,記錄風的軌跡,陶輝常常駐足觀看。陶輝擅長以隱喻的方式映照當今社會的文化心理和美學需求,他的作品結合真實與虛構,理性與直覺,促使觀眾直面自身的文化歷史、生存現狀和社會身份。

菲利普·黎(b.1969)的藝術靈感來自生活中他與周圍環境或情景的偶遇,通過與圖像、人群、公共空間里的各種相遇,他獲得了一種極其個人的藝術描述的生產方式。他對空間中的不確定性深感興趣,觀察我們與身邊的物件、圖像和空間的關係,並試圖進行重新整理和配置,他時常將他的想法,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對這種關係的習慣性思考相對照,並探尋簡單的物質屬性,即物件是如何被形態化,又如何為人類所感知的。

傑里米·埃弗雷特(b.1979)的作品正體現了他對這個世界的神秘的觀察方式。埃弗雷特在「平凡」中尋找美感,時間的流逝總以不同的形式被反映在埃弗雷特的作品中,每一種努力都有價值,每一個地點都是一種漫長的旅程,包含了各種階段和印跡。埃弗雷特熟知自然侵蝕力對物料的影響,因而將其收納為創作的一種力量。埃弗雷特的作品探討了空間的本體論,每一個空間都是獨特的,每個空間中的時刻都不可重復。埃弗雷特對空間環境的干預以照片的形式收藏,或是以物件為載體吸納,埃弗雷特並不企圖佔有這些空間和場域,他試圖進行短暫性的實驗。如同空間沒有邊界,埃弗雷特的實驗將會永遠進行下去。

翰迪懷兒曼·薩普川(b.1975)的作品通過對日常生活的詩化反映出一個不斷變化中的世界。他在裝置作品使用日常的材料,包括棉花、毛髮、塑料包裝、木材等,以一種違反慣例的方式將它們重新放置。由此產生的神秘感使得尋常的物體變得難以辨識。這種與眾不同的對物質的解讀是他獨特的工作方式。他的繪畫則使用現實主義的技巧呈現他的如靜物般的裝置作品。他研究不同尋常的事物與平凡事物之間的關係,更具體地說,他研究知覺的力量如何能抓住想象力,改變人們對普通事物的印象。感知賦予形態以意義,而這種意義總是具有開放的解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