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angMalingue

Back to 群展

Condo London 2020

[11.01.20 – 08.02.20]

(地點)

Sadie Coles HQ畫廊,1 Davise St, 英國倫敦 W1K 3DB

(相關文件)

(相關網站)

馬凌畫廊(香港/上海)很榮幸受賽迪HQ畫廊作主場之邀參加CONDO London 2020。在位於倫敦戴維斯街的畫廊空間,我們將會呈現藝術家娜布其 (1984年生於中國內蒙古) 的裝置作品《如何成為「美好生活」》(2019)。

無論是被我們視作是真實的事物,還是我們與物件及物質相作用過程的心理本質,都是娜布其(1984年生於內蒙古,現生活於北京)藝術創作的長期主題。從手工塑造的雕塑作品,到應用了大量現成物的裝置作品等,娜布其的藝術實踐一直牽引觀眾前去觀察細節及語境,去適應並考慮虛構與實在之間的複雜關係。娜布其由此建立的領域強調我們對周遭世界的理解,並將我們引入關於空間政治的探索之中去。

娜布其創作的核心概念即是由馬丁·海德格爾發展的「在場」現象學理念。現象學是研究主觀人類意識結構的學科,而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一書中指出,西方哲學思想使用的時間概念自亞里士多德《物理學》以降從未發生重大革新。海德格爾哲學發展的核心,即是嘗試去更為真實地理解時間,將時間視作是三種逸出態的集合:過去,當下,以及未來。海德格爾口中的「在場」因此既意味著「當下」的在場,也意味著一種類似基督教上帝或永在科學原則的永恆在場。

娜布其的《如何成為「美好生活」》 (2019),更是強調了住所或棲息地概念:這件裝置作品是台燈、椅子、地毯及容器等家居物件的集合。這些物件就像是從什麼傢具圖錄里蹦出來的一樣,僅作為其本身存在;而作為一個整體,這件作品指向了一種潛在的別樣生活方式。娜布其由此探索視覺現象、觀察的維度,以及我們接受並質疑的既成現實。通過討論自然、私人空間等熟悉的主題,她將觀者引入關於「在場」的思辨之中,讓觀者反思其感知面對之物在當下、過去及未來狀態的方式。娜布其的龐雜裝置作品因此指向了我們的認知習慣,並以智慧及戲劇性鼓勵我們反思既定思維模式的意義。

娜布其於2013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現生活工作於北京。其近期展覽包括:第58屆威尼斯雙年展 (威尼斯,2019);「寒夜」,(UCCA當代藝術中心,北京,2017);「缺失的段落」,(Museum Beelden aan Zee,海牙,2017);「球場」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北京,2017);第十一屆上海雙年展:「何不再問?正辯,反辯,故事」 (2016),以及第十一屆光州雙年展「第八種氣候 (藝術做什麼)」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