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angMalingue

返回展覽

周育正:沈積漸變

[24.06.22 – 24.07.22]

(藝術家)

周育正

(地點)

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 2 號 798 藝術區內 706 北三小街 B09,A07大樓二層

(相關文件)

(相關網站)

馬凌畫廊於2022年再度參加畫廊周北京,榮譽呈獻周育正(b.1976,台北)個人項目「沈積漸變」,展出藝術家在過去兩年時間內創作的共十幅繪畫作品。首次於北京展出的「Moody」系列抽象作品始於2020年疫情爆發之時;這一系列與隨後誕生的「Bibiliotheque」及「水彩紙」系列以日益複雜的方式探索物質與運動在特殊時刻的平衡關係。

Moody」見證了全球疫情狀況:周育正在面對近年極端不確定狀況時創作了這一尤為富有主觀情感意味的繪畫作品。對於藝術家來說,平滑、柔順且帶有強烈數碼質感的作品表面與喧囂不止的虛擬世界並無關聯,而是表達了每日現實的斷裂性經驗。周育正也視每一張「Moody」為擬人式的整體存在,模擬了在事物崩解瞬間時產生的表情與情緒。

在創作「Moody」及後續系列作品時,周育正必須瞭解並控制顏色的流動:著於紙張上的極細膩漸變顏色完全是通過藝術家自創的手工繪制方法造就的。在著色過程中,藝術家必須精准把握多種礦物顏料在平滑義大利紙張上的流動狀態,以取得連綿、富有層次感的漸變效果。在多個紙張上獨立完成著色工序後,藝術家檢視顏色與塊狀的關係,並最終將形狀色彩各異的紙張裱貼於畫布上。周育正將此種特殊的創作方法與沈積及污染的過程作對比:在人類世,自然及人為力量共同塑造了河床、多層次地質結構、大型廢物堆填場址甚至肉眼可見的空氣污染;周育正的繪畫實踐則在微觀層面展示了不可分解的細小物質性存在對繪畫世界施加的潛移默化影響。

更為新近的「水彩紙」系列繪畫使用了類似的創作方法,卻引入了更為複雜的矩形形式元素,並以此與抽象藝術歷史展開溝通。對於周育正來說,其抽象繪畫實踐更接近塞·湯伯利的筆觸而不是羅斯科的色塊:周育正的繪畫實踐引入了貌似帶有數碼質感且隨機的因素,並強調符號的獨立意義及關係網絡,以多層次的作品更新「單一色彩」的概念,重新定義了顏色之間的界線。在尺幅寬大、紀念碑式體量的「Bibiliotheque」中,藝術家進一步系統化處理自有嚴肅面貌的矩形單位。以「如何打造一個美的書櫃」為起始點Bibiliotheque」為觀眾呈現了不無私密意味的抽象情境,展示了秩序與混亂共存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