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angMalingue

返回展覽

兩個房間

[12.03.15 – 18.04.15]

(藝術家)

王衛

(地點)

馬凌畫廊,香港

(相關文件)

(相關網站)

《兩個房間》(2015)  是北京藝術家王衛(生於1972年)創作的一件沈浸式裝置。這個裝置看起來不像一件藝術作品,更像一個聯繫日常生活的巧妙媒介,此裝置靈感源於王衛對北京動物園的興趣;2007年遊覽北京動物園時,王衛驚訝於動物園的圍欄設計,這些圍欄內的人造環境到底是為人而設還是為動物而設?此類想像連同所謂的「自然」棲息環境由此激發了許多作品產生的靈感,例如在維也納美術館項目空間以及廣州觀察社的作品。每件作品,包括馬淩畫廊的“兩個房間”,都借用了原有的空間及視覺元素,後經王衛的擴展,使其符合畫廊的環境。通過識別、介入與去情景化一系列過程,王衛質疑眼前自然形態的真實性,然後為意義新層面的研究構築視窗。

1996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壁畫系,王衛其時已關注空間的基本原則:觀者互動以及感官感知。作為二十世紀末以及二十一世紀初期由藝術家及策展人發起的群體「後感性」成員,王衛隨後發展了其即興創作的思想,此思想是將王衛的作品突破裝置領域,成為脫離空間的行為作品的關鍵因素。從很多層面來講,王衛受北京動物園靈感激發而創作的每件作品都在結構與互動之間做明顯區分。「沒有動物的動物園1(2007) 作為北京動物園相關的第一件作品在北京展出,將夜行動物館的籠子帶入藝術空間,這樣觀眾可以穿過籠子,類比居住在籠形結構之中,被突然脫離當前環境。

王衛其後的裝置,例如在維也納美術館項目空間展出的《沒有動物的動物園2(2007) 也具有類似的沈浸感。然而其他王衛北京動物園相關作品則具有不同的互動性;雖保留了戲劇性和身臨其境的效果,卻較少運用「道具」來製造觀者體驗,而是依賴二維效果和已存在的畫廊空間的視覺和物理效果。例如,在廣州觀察社展出的《自然史6(2013) 中,王衛讓觀者置身於一座曲面壁畫之前,壁畫內容取材非洲龜的籠子:在宏大的撒哈拉背景前端卻有不協調的豐滿而生動的藍色湖泊。於是,身處這座巨型牆面和其環繞效果之中的觀者被周圍環境淹沒的同時感到身處一個虛構的「自然」環境之中。

《兩個房間》繼《自然史6》之後,由從上至下覆滿畫廊所有牆面的兩組嵌板構成。正如標題所指,兩組嵌板上展現兩個情景,描繪北京動物園內的狒狒館。在基調上有明顯區別,一個表現秋天/塵土,而另一個表現春天/黎明。這個裝置是特別為馬淩畫廊設計的,依照畫廊的佈局,引領觀者穿過起伏不定的空間,直到最終來到巨大的「春天/黎明」房間之前,繽紛多山之景蔓布於一片生動的紅色天空之下。在置身於「秋天/塵土」房間之時,觀者會注意到描繪的形態都極其相似:群山,奇怪的樹,植物的形狀——最終都標誌著重複而單調的人造環境;雖然是擬真的,卻是虛空的。

最後,《兩個房間》(2015) 表達王衛對於空間與沈浸式效果的堅持。一方面,通過在「白盒子」空間中插入和重置這些籠子的背景,他為原物重新設立環境,並強調其虛擬性和荒誕性。另一方面,通過改變「白盒子」的空間,他挑戰原空間的屬性,打斷其本身的中立性。這本身就是一項巨大的挑戰,因為王衛不是通過改變其建築樣式,而是通過將其置於一個構築的敘述序列之中來改變空間的意義,充溢的視覺印象來最終達到對思想和實體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