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angMalingue

楊季涓作品中充斥一種與記憶相關的細膩特質,探索了我們與人、地點、物件及事件的諸多關係。從素描到裝置等不同媒介的作品,可被視作是一系列與事物聯繫有關的敘事。楊季涓藝術實踐的敘事既溫暖、親密又與切身體驗息息相關,鼓勵觀眾投入至不同的情境之中,以深邃的方式介入至有關生命、家庭、政治、都市環境及諸多文化纖維的問題之中去。

貫穿楊季涓創作的是私人經驗這一主題。此獨特主題對每個人來說都是重要的,也是我們人生早期發展的核心基礎。以《那些妳曾經說過的事》(2018)為例:此作品是一系列配有敘事音頻的蠟筆畫。使用兒童教室常見材料創作的畫面讓人想起童年或是過往的時光。精細的小尺幅畫作也像是碎片、以深邃方式捕捉的記憶,或是故事的斷裂章節等。音頻敘事元素為此作品帶來一種沈浸感:觀眾就像是能夠走進私密記憶世界一般——記憶的主人邀請並信任每一位觀眾。作品的多個角度既支撐了作品主題,又為作品平添了一層神秘感:標題中的「你」或「我」都在促使觀眾設身處地去質詢敘事的時空語境。

《九條線》(2018)也以同樣的方式展示了日常生活經驗。這是一件大型裝置作品,錯綜複雜的電線在其中交插、相依。像是從街道中拉出的電線桿或傾倒而立,或配有話筒,以線路與彼此相連接。觀眾以此開始考慮每日途經卻常忽視的街道環境,也以此開始考慮變遷、老年頭的景象,考慮被高效、更富組織性的能源傳輸方式替代的小街道。楊季涓以這樣的作品創造了思考都市結構變遷或社會性變遷的媒介。除此之外,《九條線》中的電線桿貌似帶有一種身體性存在狀態,像是人一樣站立、傾倚、手牽手。

楊季涓以沈浸性概念為基礎發展的多樣裝置作品也帶有強烈的舞台佈景感。觀眾就像是走進了精緻的舞台環境,其中充斥著悠長敘事的不同情節。《短篇集:石子台》(2017)就是如此:這作品在劃分為多個層級的昏暗空間內呈現了長達數個小時的敘事。此作品是氛圍式的,幾乎帶有一種魂靈氣氛,觀眾似乎可以在這裡與過往的人和事展開溝通。《短篇集:石子台》的建築性元素——抿石子——一般出現於室外環境中;其中下水道的元素也強調了裝置的室外環境屬性。

作為詮釋性視覺記錄者或秘密守護者,楊季涓創作的細膩跨媒介藝術實踐與回溯、保存、過去、思想、人物有關。她在紛亂的世界中創造靜止,邀請你進入並以自己的步調發掘事實的真相。通過捕捉、分享其觀察,楊季涓創造了一種富有人性光輝的洞察性價值,以及一種異常溫暖的共情發現。

楊季涓近期個展包括:「Plastonki」, Künstlerhaus Bethanien, 柏林,德國 (2020);「短篇集:風和日麗」,台北國際藝術村(2017), 台灣;「Tick-Tock」,咩事藝術空間,香港(2017);「短篇集:從夜晚10點到清晨5點」,朱銘美術館,台北,台灣(2017)等。她曾入圍2018年華宇青年獎,2017年台北美術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