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輝出生於重慶雲陽,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的油畫系,目前生活在北京。雖然畢業於油畫系,但陶輝的作品以影像和裝置藝術為主,從個人記憶、視覺經驗和大眾文化中積累素材,通過提煉與改造形成嶄新的敘事模式和影像風格。陶輝從社會身份、性別地位、種族問題和文化危機等問題入手,以荒誕、弔詭、誇張的場景搭建,充滿隱喻和錯位感的人物設置,呈現出當代人的集體經驗,帶動觀者正視自身的文化歷史、生存現狀和社會身份。
雲陽位於重慶東北部,地處四川盆地邊緣的山巒地帶,陶輝和其它在閉塞山村里成長起來的人一樣,習慣於混沌之中的生存,把個人記憶、民間傳說、街談巷議和真實世界混為一談,這種對現實的綜合性的認知方式,被陶輝發展成他獨有的工作方法。各種奇思妙想、不經之談、日常事件被他一一記錄下來,為日後的作品積累素材。陶輝的作品《一個人物與七段素材》(2015)中的“七段素材”就是陶輝從筆記本中不計其數的場景中挑選出的七段內容,拍成每段約一分鐘的錄像,其中包括站在土坑中淋雨的少數民族女孩、採訪死屍的記者、乘遊艇徜徉在江心的神仙等等。這七段素材在展覽現場被設置為無序播放,觀眾從任意一點進入陶輝的敘事邏輯,並且作品中圖像和聲音文字並置於兩個時空軌道,觀眾需要以自身經驗將其拼接重組,這樣每個觀眾看到的都是唯一屬於他們的故事。
原本打算讀電視和電影製作,卻陰差陽錯進了油畫系的陶輝始終對電視這一媒介情有獨鍾,這同樣緣於他年幼時的鄉村經驗,閉塞的環境中電視是唯一通向外面世界的大門。在他的作品中所使用的鏡頭語言也大量借鑒了國產電視劇的拍攝手法,陶輝從另一個角度解讀這種流行通俗文化,從中看到它如何反應這個時代大多數人的生活和經驗,如何成為大多數人的情感寄託,而非一味的以精英主義的姿態對其嗤之以鼻。陶輝思考我們的生活和這種戲劇性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是我們在模仿他們,還是他們在記錄我們。作品《演技教程》(2014)就是基於這一方向的探索,作品攝製於一個空曠的攝影棚。在錄像中,一位表演教師召集了一群業餘學員,她們在教師的帶領下,不斷地排演各種極端情感狀態——如分手、火災、難產——的場景。在表演的過程中,她們嘶吼、尖叫、歇斯底里,似乎在踐行莫雷諾的心理劇療法,以拓展對各種情景的想像力的名義,宣洩感情。隨著劇情的發展,想像力的邊界逐漸過渡到現實——她們最終假戲真做,將一位扮演難產孕婦的學員活活燒死。
2017年陶輝入圍“HUGO BOSS 亞洲新銳藝術家大獎”,在評選大展中陶輝展出了他在日本駐留期間創作的作品《你好,盡頭! 》(2017)。這是一件多屏錄像裝置,呈現了九個來自日本社會中不同身份的人物,有服務員、女學生、小孩、苦行僧、媒體工作者……,九個錄像片段都是一位表演者在給“對方”打電話的場景。他們的談話內容都關乎最後、盡頭、結束和死亡。每個錄像的構圖、場景和主題都很相似,但相互之間沒有明確的線索或關聯,在觀看的過程中,觀眾會不由自主通過對電話另一頭的想像將故事補充完整,每個觀眾會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故事。同時,也可以去猜測這九個人物之間的關係,想像他們的故事之間的交集。雖然沒有如願成為一個電影或電視製作人,但不可否認錄像藝術給了陶輝更大的創作空間和更多的藝術可能性,展覽空間的立體感和錄像作品在呈現方式上的多元化,包括與觀眾之間的互動都是電視或者電影無法做到的,陶輝在《你好,盡頭! 》中,把早先“七段素材”裡實驗意義推向更遠,視覺語言也趨向成熟,從七段意象碎片,到九個人的人生片段,陶輝繼續探索講“故事”的方法,開放的結構,缺失的情節,不明確的線索,亦真亦假的表演,在為觀眾打開新的觀看方式的同時,也測試人們如何獲得感知。
陶輝 中國北京, 生於 中國重慶, 1987

陶輝,“熱辣辣的痛楚”,阿那亞藝術中心,2022
圖片由阿那亞藝術中心提供,攝影:孫詩
© 陶輝

陶輝,“熱辣辣的痛楚”,阿那亞藝術中心,2022
圖片由阿那亞藝術中心提供,攝影:孫詩
© 陶輝

陶輝,“熱辣辣的痛楚”,阿那亞藝術中心,2022
圖片由阿那亞藝術中心提供,攝影:孫詩
© 陶輝

陶輝,“熱辣辣的痛楚”,阿那亞藝術中心,2022
圖片由阿那亞藝術中心提供,攝影:孫詩
© 陶輝

陶輝,“熱辣辣的痛楚”,阿那亞藝術中心,2022
圖片由阿那亞藝術中心提供,攝影:孫詩
© 陶輝

美凱龍藝術中心委任創作。
「大象出走」展覽現場,美凱龍藝術中心,北京,2022。
圖片由美凱龍藝術中心提供。攝影:林半野 @ AGENT PAY

《奔放》錄像靜幀,2021
單頻道高清彩色有聲錄像
12 min 3 sec

《奔放》錄像靜幀,2021
單頻道高清彩色有聲錄像
12 min 3 sec

《奔放》錄像靜幀,2021
單頻道高清彩色有聲錄像
12 min 3 sec


屏幕: 22.1 x 110.1 cm

屏幕: 22.1 x 110.1 cm

由藝術家、京都藝術中心、上海外灘美術館、麓湖•A4美術館借出。展覽現場照片,2019,攝影:Winnie Yeung @ iMAGE28。圖片由香港M+提供。

「新徵程:第三屆深圳當代藝術雙年展 ——觀念、形式和日常化」展覽現場,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 聯合國教科文展廳,深圳,中國,2019。圖片由深圳當代藝術雙年展提供

「新徵程:第三屆深圳當代藝術雙年展 ——觀念、形式和日常化」展覽現場,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 聯合國教科文展廳,深圳,中國,2019。圖片由深圳當代藝術雙年展提供

「月相」展覽現場,UCCA Lab展廳,北京,中國,2019。圖片版權:Begins Studio

「長征計劃:赤字團」展覽現場,2019。圖片由長征計劃提供,攝影:ARTEXB

「長征計劃:赤字團」展覽現場,2019。圖片由長征計劃提供,攝影:ARTEXB

2019
單頻道高清彩色有聲錄像
14分12秒

2019
單頻道高清彩色有聲錄像
14分12秒

2019
LED屏幕,手推車
尺寸不定

2019
全息攝影,玻璃
25 x 15 cm

2019
全息攝影,玻璃
25 x 15 cm

2019
錄像裝置,有聲,木材,屏幕,音箱
124 x 286 x 130 cm

2018
雙頻道高清錄像, 彩色, 有聲
23分44秒

2018
雙頻道高清錄像, 彩色, 有聲
23分44秒

馬凌畫廊“放映II”展覽現場, 香港, 2018

2018
全息風扇, 喇吧, 尺寸可變
10分36秒

2018
數碼輸出

2018
數碼輸出

2017
截圖
高清錄像裝置, 彩色, 有聲
40分鐘

外灘美術館 “Hugo Boss 亞洲新銳藝術家大獎”展覽現場, 2017
圖片由京都藝術中心、A4美術館和外灘美術館提供

2016
截圖
高清錄像, 彩色, 有聲
14分27秒

2015
截圖
高清錄像, 彩色, 有聲
19分32秒

2015
截圖
單頻道超清錄像, 彩色, 有聲
11分48秒

2014
單頻道高清錄像, 彩色, 有聲
4分14秒

2014
劇照, 藝術微噴; 單頻道高清錄像, 彩色, 有聲
16分43秒

2013
單頻道高清錄像, 彩色, 有聲
3分45秒
-Dimensions-Variable,2010,04.jpg)
2010
單頻道高清錄像, 彩色, 有聲
30分1秒
-Dimensions-Variable,2010,02.jpg)
2010
單頻道高清錄像, 彩色, 有聲
30分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