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angMalingue

Back to 藝博會

「臨時」

[20.05.22 – 22.05.22]

(藝術家)

賴志盛

(地點)

台灣台北信義區台北世貿中心一館,展位S01

(相關文件)

(相關網站)

馬凌畫廊於2022年台北當代榮譽呈獻賴志盛個人項目「臨時。旨在於微觀層面反思當下盛行的藝術博覽會形式邏輯,並於宏觀層面反思因全球性突發事件而停滯或扭曲的時空間,賴志盛將在博覽會期間不定時呈現、拆除並更換展出作品,以探索單一且專注的話語在紛亂當下的意義,以及激進的臨時性概念對生活造成的巨大影響。

在近二十年時間內,賴志盛通過極富觀念性意味的裝置、影像、行為、雕塑及繪畫作品深入探索了非物質性、剩餘價值、勞作、時效性等多種創作主題。藝術家為人所熟知的里程碑式作品包括《原寸素描2011——用筆為展覽空間內所有事物勾畫輪廓線《垂直 II2019——在上下共四層樓板的相同位置打通孔洞,讓頂樓所蓄積的每一滴水,穿越樓板直擊最下層地面;以及劃分觀眾行進路線、讓展覽空間陡然變得危險的《邊境2013等。這些富有整體性的大型計劃常直接以展覽空間等既有條件為創作媒材,以帶有機構批判意義及強烈自反性的姿態呈現難以被歸類或同化的干預性作品。

「臨時」是賴志盛此類型觀念藝術實踐的最新發展,直接以藝博會形式的最基本時空間要素為基礎,反思藝術及日常經驗在此全球性、經濟性、強時效性活動中扮演的角色。展覽項目的第一件作品——亦是唯一一件將確鑿地出現在「臨時」項目中的作《多餘》通過藝術家標誌性的手法將注意力引至針刺地毯這種尋常材料上,通過雕塑性手段改變堅韌地毯的形狀及鋪設方式,指示作品的不合時宜性質。在藝術家看來,這件作品及「多餘」的概念是「鬆弛的也是溢出現實的……更像是處在開展之前的,而非是與展覽同步,或是在展覽開幕之後發生的。在這個意義上,藝術家進一步探索了他的長期創作主題:藝術實踐與展覽在時間及空間層面的錯位關係。

在台北當代藝博會期間「臨時」將視現場情況做出臨時變動。《多餘》或將因變動而被拆解、收納,藝術家及團隊也將在協調、消解藝博會邏輯的過程中不定時改變展覽空間的型態「臨時」通過就地取材、提前出現、即時反應、打亂日程等一系列姿態揭示了作為當代最重要藝術機構型態之一的藝博會的運作內核。對於藝術家來說,此種「臨時」結構有益於以最好的空間呈現每一件作品。賴志盛「博覽會的模式跟我們現下的生活有種相似性,特別容易分心,眼花撩亂、匆匆忙忙、東張西望……我不禁在想,若其中有個展間能夠放鬆或安靜下來,簡單地去呈現出一種創作的狀態並讓作品保有某種召喚的能力去感染我們,那這個工作也許能變得與藝術有關一些。」寬鬆、安寧的展覽環境允許藝術家及公眾一同將注意力傾注於那在非既定時間段單獨出現的作品上,在超越注意力經濟邏輯的同時重新想像讓經驗與藝術相聯繫的愛。

(關於藝術家)

賴志盛在空間或風景中進行細膩的干預性藝術實踐,其創作以裝置及雕塑等多種媒介探索了張力、日常生活及個人經驗。賴志盛關注細節,常在特定空間的不同元素之間創造新關係,直接與觀眾的身體及存在感知相溝通,作品帶有一種輕鬆、富有玩樂意味的極少主義傾向。賴志盛感興趣於自反性概念,以及這概念在觀念藝術傳統中的應用,他以此思考為基礎進行的創作往往對作品自身的「人造屬性」或荒誕屬性保有強烈意識。賴志盛在進行藝術創作時常引用其長達十三年的磚瓦匠職業經驗,以此為基礎探討勞作及消費主題。藝術家致力於在進行藝術實踐時去除自我表達的痕跡,甚至將表達的責任轉嫁於觀眾或布展技術人員身上。

總的來說,賴志盛的作品促使我們關注周遭環境、關注我們做出的諸多努力,並促使我們在探索語境時關注空間及當下的獨特屬性。通過深邃而細密的干預性、轉變式藝術實踐,賴志盛指向了宏大意識與行為影響的對應關係,展現了深邃或極少之物的重量及價值。

賴志盛頻繁於全球舉辦展覽,曾於臺北市立美術館,台2020霧島之森美術館,鹿兒2019觀察社,廣2018等機構舉辦個展,曾參加愛知三年2016里昂雙年展(2015OCAT當代藝術中心,深2014)及海沃美術館,倫2012)等機構的大型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