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angMalingue

Back to 群展

鏡像:中國身份的轉變

[15.06.22 – 31.12.22]

(地點)

紐約亞洲協會博物館

(相關網站)

馬凌畫廊很高興分享娜布其和陶輝與紐約亞洲協會博物館參加的群展「鏡像:中國身份的轉變」。展覽由客座策展人芭芭拉·波洛克策展,客座策展助理Han Hongzheng。「鏡像:中國身份的轉變」呈現了來自7位出生於1980年代中國大陸藝術家的19件作品。正在展出的是娜布其的《如何成為「美好生活」》(2019)和陶輝的《類似裝扮劇照》(2021)。
娜布其的《如何成為「美好生活」》(2019)持續發展了藝術家對私密空間美學的探索實踐。自2014年起,娜布其開始規律地以日常生活物件為主要媒介創作一系列現成品裝置作品。這些紛雜物件組成的結構與藝術家長期進行的雕塑實踐大相徑庭,既具體、熟悉又貌似輕鬆、混亂;眾多物件在形式及主題層面互相支撐或阻礙彼此。《如何成為「美好生活」》的標題和形式均影射了波普藝術的遺產,尤其是理查德·漢密爾頓的藝術實踐。作品使用了萬神廟、金字塔乃至帶有動物形象的照片——對於藝術家來說,這些形象在轉變為柔軟、褶皺圖像之後就成為了乾癟的能指,而裝置作品本身則是模擬的模擬:如電影佈景一般的空洞景觀,僅在無人類主體的語境中因其裝飾屬性而充盈。
《類似裝扮劇照》(2021)衍生自陶輝的單頻錄像作品《類似裝扮》(2020)。《類似裝扮》共分為五集,以藝術家的標誌性風格講述了五個獨特的短篇故事。通過描繪來自不同時代的五位主人公,陶輝反思了偽裝和表演在身份的形成和蛻變中起到的關鍵作用。隨著敘事的展開,彼此貌似不相干的故事逐漸交織在一起,揭示了出乎意料的複雜敘事結構。在其長期影像藝術實踐中,陶輝積極引用各種流行文化形式,以傳達可以引起普遍共鳴的信息;《類似裝扮》的短篇劇集模擬了抖音視頻的典型結構,在平易、短促的作品表面下呈現了鬆散、非線性的詩意敘事,塑造了迥異世界的紛雜現實。